開臺組邱華循(雍正7年至乾隆54年;西元1729年至西元1789年)家貧且幼年喪父,偕母親詹妙德與弟弟華御(乾隆4年至乾隆23年;西元1739年至西元1758年)於乾隆21年(西元1756年)自饒平垻子村(又名壩子村,即現在饒平縣饒洋鎮)渡海來臺為邱家開臺祖;初期居住過彰化深坑子、塗庫(今日竹塘鄉土庫村),後遷居東螺東堡三十張犁(今田尾鄉);其弟邱華御來臺約三年即逝世,在臺僅存母子二人。 華循娶妻洪許肅貞,夫妻育有五子,依序分別為國珮、國璉、國琔、國琙、國現。而五子國現後遷居苦苓腳不久即過世,其三子便是邱萃英,20餘歲入學秀才,咸豐6年(西元1856年)補為府廩生,戴潮春事件有功授候選訓導。光緒2年(西元1876年)考選為歲貢生,立明經匾並建學堂(後稱明經第、老師府)教化地方子弟,桃李滿門。還重修族譜、重建永靖忠實第祖厝,倡修員林興賢書院,親任院長並擔任講學,設仰眉社、謙謙社、復韓社等。邱氏宗祠的重建,亦在邱萃英主導下開始。 咸豐8年(西元1858年),出身苦苓腳忠實第具有廩生身份的邱萃英,與邱氏家族各派下商議興建宗祠及編纂族譜。咸豐9年(西元1859年),邱萃英與族人於永靖街,建太始祖邱烋公大宗祠,該建築毀於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戴潮春事件中。邱萃英在咸豐5年(西元1855年)赴大陸趕考,並赴祖籍地饒平祭祖,後取回祖先牌位回臺供奉,同時將祖譜續修。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邱萃英主導下連同邱逢甲及85位邱氏後裔,向居住於72莊及彰化縣大埔厝(今臺中市潭子區)之邱氏後裔募資修建邱氏宗祠。 邱氏宗祠在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於瑚璉莊現址動工。迨至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完成,有關於此年代在宗祠公廳虎爿翅仔間門額面上,書有:“邱姓祀自烋公以下,昭穆列眉源流祖嘗,一本之親黎然不紊,庶幾堂構無䓌水木,深長錦世澤於靡既,也從今入廟思敬謁,墓與哀童雅執經耄,耋春酒邱氏之喬木,與臺之巒巘並壽矣,戊子冬日春”(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至於整個永靖邱氏宗祠的建築規模,大概要到光緒19年(西元1893年)方才完成,一座東向西略微偏南的建築。一般說法,均指出當年由邱逢甲主持安座,並倡奉「創建宗祠歲進士師翁邱萃英長生祿位」。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丘逢甲曾將本宗祠作為抗日總部,後續因年久失修,加上族親因抗日失敗離散各地,宗祠無人管理,荒廢閒置,正殿殘漏、護龍傾倒,祠堂内匾額及部分物件失落,旗竿座亦受損;宗祠原格局為正殿及左右兩側土确護龍,護龍於民國48年(西元1959年)八七水災而毀壞,直到民國76年(西元1987年)由邱氏族親鳩工增建左右護龍及整修正身,成為現貌。本案於民國95年(西元2006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