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員林游氏宗祠

員林游氏宗祠創建時間已經不可考,現今建築物為民國45年(西元1956年)改建後成為現今的宗祠建築形制,現址為彰化縣員林鎮大埔里員大路2段59巷129弄31號。 游氏族人入墾大埔厝與擺塘莊地區的時間,據傳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有數支游姓族人入墾此區,游氏族人很可能是隨著八堡圳修築完成之後,沿著圳渠到達此地開墾的,而且應是分批、分次地從中國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遷移到此定居。根據《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大村擺塘地區與員林大埔里地區的游氏族人屬詔安客家人。雖然現在這些詔安客家人已經失去其族群語言,甚至很多族人都不知道自己原屬客家人身分,但從生活習俗與祖先牌位上,還是可以看到客家文化的特徵,尤其在游氏宗祠中奉祀的祖先牌位,有專為奉祀祖先的龕,不見任何神祇的牌位或者神像,此種空間配置也符合客家人「神在廟、祖在廳」的表現是,明顯與福佬人不同。 臺灣游氏族人分成兩個不同的系統,共分為「清游」、「王游」二個系統,所謂「清游」即原本之游姓,堂號為「廣平」,而本宗祠為清游系統;其派下之游氏族人為六世宗保公派下,員林游氏宗祠由當地游氏族人組成的「祭祀公業游六世」所興建與管理,根據《臺灣游氏族譜》的記載,參與「祭祀公業游六世」的游氏族人應該是首批入墾的宗保公派下第十一世的堂兄弟-宗羅、進會、進想、進忍,以及進榮之後人,而「六世」指的是第六世宗保,以其世序為名所立之祭祀公業。 游氏宗祠的堂號為廣平堂,雖創建時間已不可考,但至明治42年(西元1909年),現址上已經有建築物。游氏宗祠作為游氏族人供奉唐山祖的場所,與其附近各游氏祠堂有著極大的不同。幾乎所有的宗祠、廳堂均供奉開臺祖,而本案游氏宗祠卻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為該地區最早建立的宗祠,是為早期游氏族人入墾時所設立之宗祠。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因屋頂漏水曾進行修繕,且在游氏宗祠神龕內之石製香爐上,其上刻有「民國丁亥年」字樣,即民國36年(西元1947年),以此推論自此之前已有宗祠之存在,民國45年(西元1956年)游氏宗祠重建完成,奠定建築現有之規模格局。民國67年(西元1978年)由族人購置祠前土地重修,拆除原有牌樓(院門)後修建道路與院門。民國75年(西元1986年)受颱風破壞再次重修,主要修建宗祠本體與左右橫屋,並於民國95年(西元2006年)經彰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因建築損壞再次進行重修,並於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修復完成,主要修建宗祠本體與前埕及道路,修復後成現今樣貌。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員林市
    大埔里員大路2段59巷129弄31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50002952C號
    2006-09-26 09:01:21.0
  • 種類
    種類代碼
    A1


    種類名稱
    祠堂


  • 現狀
    員林游氏宗祠於民國95年(西元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為游氏族人之宗祠,現況為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修復後的狀態。
  • 外觀特徵
    員林游氏宗祠為傳統閩南式三合院民宅,座向以八卦山為背後靠山,座北朝南,整體配置為一進帶兩護龍的格局,次間廊牆開拱門連接龍虎井,左右兩側以龍虎井連接護龍,但現況拱門下部已被洗石子牆遮住。護龍格局與正廳齊平,不似一般護龍伸出正廳前側作法,為少見的配置形式且頗具特色。周圍設有圍牆及院門,圍牆外飾洗石子,前埕地坪則鋪花崗石材。 游氏宗祠的構造形式分為木、加強磚造及RC,構系統則為承重牆與木構造。宗祠正身三開間,屋頂為硬山燕尾頂,採仰合瓦,兩端飛翹之正脊上則為雙龍護塔剪黏。正脊兩側脊堵亦有花草剪黏,兩端垛頭處之花籃剪黏,尤其立體優美。此外,少見的於正脊與屋瓦相接處做四隻「獅」與「象」的剪黏,獅、象左右各一,皆尾朝建物中軸線,頭再回首亦向中軸線,形塑生動立體的造型。體形不大,卻頗細緻,如左側獅可見嘴中含珠,右側獅則較含蓄的只微張嘴,不含球,細膩的暗示左「公」獅,右「母」獅的傳統排列位置,脊上裝飾在傳統瓷片剪黏中亦摻有部分現代小口馬賽克及上釉瓷磚點綴其中。而屋脊異於其他鄰近傳統建築設有通氣孔,具有排放室內潮氣,達到空氣對流功能。除了兩側山牆脊墜作泥塑與釉面花磚的花籃裝飾,兼具有通風功能外。下方不作鳥踏,正廳山牆各開窗、門一扇,原窗扇於民國 46年(西元1957年)以紅磚疊砌封住,上方作雨庇,室內原窗扇位置改作彩繪壁框。 正身設有前簷廊,內為一捲棚頂。正廳進深十三架,傳統建築所用之木屋架已為新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樑柱所取代,但屋面部份則仍為傳統構法,以木檁擱於磚砌山牆上,再鋪以望磚、瓦等傳統構材,皆為此時期由傳統轉化至現代之過渡時期特色。前簷廊二簷柱柱頭為仿西式芼莨葉飾,柱身為洗石子面材,柱下方並有傳統圓柱珠。跨於柱上的步通為鋼筋混凝土樑,然樑下依然飾以木刻之員光。正立面明、次三間各開一雙扇門,六扇皆為板門,中央板門並繪有文武官門神彩繪,手持「香、花、茶、果」。彩繪的色系主要以青色為主,紅、金、白為輔,彩繪部位除了門神、簷廊以外,還有正廳神龕及中脊等處。 正立面牆面皆以洗石子為面材,臺度以下牆面,包括兩側廊牆臺度,皆洗淡灰色石子牆面,洗深灰色石子框邊;臺度以上則反之,洗深灰色石子牆面加淡灰色石子框邊。正門兩側臺度處,飾以二泥塑麒麟。臺度上各開一窗,窗與二側門間細長壁面各飾一掩一半之花瓶、花卉,亦顯含蓄優雅。兩側廊牆,臺度以上則為清水磚牆,並各開一拱窗可望龍虎井,簷廊明間門楣上置蓮花座斗上疊三斗,第二層連方作一斗三升,中置「廣平堂」匾額,匾下題「廣居正位終和且平」,兩側門聯「廣譽令聞承先世宗功祖德」「平情和氣願後代子肖孫賢」。次間兩側皆於蓮花斗座上置四彎連兩層疊三斗,斗座縱向出跳無疊斗,呈對稱看架。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整體維護狀況良好,惟現況的滅火器已久未進行檢測,請管理單位應盡速完成檢測、更新。 2.本建物深受鳥害的影響,現況雖已以防護網隔絕,但仍有大量的鳥類進入棲息、排遺,建議管理單位可定期請人清掃。 3.龍虎邊天井處的地坪與牆面有潮濕的情形,建議管理單位留意地坪的清潔。
  • 使用情形
    員林游氏宗祠為游氏族人祭祖場所,目前開放參觀,惟左右護龍屬於私人使用空間,平日無對外開放,若有其他導覽或諮詢需求,皆可與管理單位聯繫。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祭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正廳面闊三開間,深為十三架桁,成不對稱之構架。簷廊為捲棚形式,配置兩根圓造R.C柱,面飾洗石子,上有對聯「衍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條正路維讀維耕」,柱頭作芼莨葉裝飾,前簷柱上接R.C步通,通上不作構架以紅磚砌,表面白灰粉刷,步通下置木作透雕通隨,正廳內前五後七架桁下置為R.C四點金柱,柱頭仿西式托次坎(Tuscan)柱,四點金柱上作R.C大通,通上與簷口同,不作構架,以紅磚疊砌,表面白灰粉刷,開拱窗無收邊,通下作木雕鯊魚雀替。左右二縱向水平樑上,則各以磚砌山牆承屋面木檁,山牆並各開一拱形孔洞,以減輕荷重。 正廳為祭祀空間,以公媽龕居中,內奉游氏歷代祖先神位,龕前立落地花罩,兩側於後簷牆左右各開一大窗。龕上壽樑繪八仙彩繪,圖下並繪水晶珠簾邊飾。神龕看架在楣枋上作蓮花斗座與獅子斗座各兩座左右對稱,中央為花草紋樣透雕組合而成,上疊四斗,置六彎連枋接於五架桁下之桁引,第三層六彎連枋斗座縱向出兩跳疊兩斗接一斗三升承後九架桁,次間不作看架。次間橫樑於民國45年(西元1956年)由林振章(華國)所繪,右次間題字落款為「松齡鶴算丙申年季夏 林振章畫」,左次間題字落款為「梅鶴精神 丙申年季夏華國畫」。另左右次間紅磚山牆面各有一大幅壁堵彩繪,左側壁堵繪「松齡鶴井萛」,右側壁堵繪「明月種梅花」。正廳室内周牆,臺度以下皆如簷廊為灰色洗石子牆面,後簷牆臺度以上為白粉刷牆面,兩側山牆面轉為清水紅磚牆,為白灰色調之室內帶入片暖色調。地坪部分,明間為六角形土硃畫磚、次間為四角形土硃畫磚以及簷廊鋪設六角形與菱形土硃畫磚。 兩側護龍屋架皆為前九後十一架桁,紅磚疊砌拱形檐廊,左右護龍墀頭飾彩繪,龍虎井則採紅磚地坪。 游氏宗祠建築特色為四點金柱間不作木構而以RC牆面取代,牆面上開拱窗,又因日治時期帶來的洋風式樣,而於傳統的格局中加入西式的建築語彙,如芼莨葉裝飾。而正廳龕木雕精緻華美,同時在歷次的整修下,分別受到原鄉建築及洋式形式及二戰後地方風格影響,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員林游氏宗祠」。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員林市
    大埔段
    26
  • 緯度
    23.9725817043634
  • 經度
    120.555428437201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暨<<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4條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閻亞寧主持,《彰化縣歷史建築員林游氏宗祠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9,P.19~P.22。
  • 指定(登錄)理由
    游姓為員林地區的大族,此宗祠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該宗祠為一傳統閩式三合院建築,正身明間入口大門上為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創建時設立,除與地方發展有關外,所保留之木構特殊及木雕製作尚稱精美,值得登錄為歷史建築。
  • 開放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17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