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埔慈天宮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慈天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十五(1835)年之後。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慈天宮從初創迄今,經過多次改建,其中以姜秀鑾之長孫姜榮華於同治十三(1874)年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之格局。依據北埔「鄉土誌」記載,慈天宮於道光二十六(1846)年改建為木造廟宇。並於二年後(1848)年竣工,此時慈天宮已稍具規模,並成為南興庄的信仰中心。 日人據臺後,慈天宮部份曾做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直到數年後,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才恢復廟宇功能。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臺灣在17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乾隆五十一(1786)年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埔地。因此道光十四(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為推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二十六(1846)年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鑾也逝世,享壽63歲。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慈天宮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與社群活動整合的具體表現,每年7月14日,慶祝中元,燃放水燈,熱鬧非凡。中元普度由各庄輪流,以姜義豐家族擔任總爐主,每年爐主則固定由姜義豐、何合昌等七家族輪流擔任,六年一輪。慶祝規模之盛大,為其他地區少見。 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核心的慈天宮即初建於墾隘成立之時,因此它與金廣福首腦人物息息相關。它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