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湖口三元宮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大湖口地區(舊稱大窩口)約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吸引客籍移民墾拓,而逐漸形成散村,後發展成為社群中心與貨物集散地。光緒十三(1887)年基隆到新竹間的鐵路開始興築,因行經湖口又在大湖口設站,通車後為大湖口帶來商機,一時之間商業急遽成長而成為商業重鎮。 三元宮位於老街端點,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廟宇,其規模為五開間二殿二廊,廟前左右設有金爐及涼亭,廟埕前有戲台一座,格局嚴謹而完整。廟內正殿明間奉祀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大帝,上懸「帝心簡在」匾額,左次間供奉觀音娘及媽祖,右次間供奉開庄伯公,左廂供奉註生娘,右廂供奉羅志旺、羅如嚴長生祿位。 本廟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建築結構上,正殿的承重構造拋棄傳統廟宇的石柱,而改為磚砌方柱,更省去通樑等木構件,使得廟內顯得樸實穩重。其構造與湖口老街磚柱拱廊有相同的特色,為大正年間之建築特色之一。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三元宮的前身是道光年間的三官嘗,為移民凝聚力量的神明會,自商業規模成形後,逐漸成為公眾的信仰,地方士紳遂有建廟之議。明治四十三(1904)年,武秀才羅志旺及羅如嚴捐地,鳩資動工興建。後因該廟坐東向西之方位與地方風水傳說不合,故於大正年間由周霖合等人募捐,改建坐南向北之新廟,於大正七(1918)年完工。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三元宮的慶典是由祥喜、長安、長嶺、湖南、湖鏡、湖口等六村來輪值,每年上元、中元、下元三節舉行主神聖誕祭典,此外,每年正月的媽祖祭典是本廟年度盛事,初五至北港進香,初六恭迎聖駕,至星期天舉行遊庄,家家戶戶擺桌祭拜,加上花鼓隊及龍隊等團隊隨行,十分熱鬧。三元宮在每年八月初一日舉行中元普渡,又稱為公普,此項源於萬善祠的祭祀活動,是本廟特殊之處。 綜而言之,湖口三元宮的建築構造及工藝均突顯客家地區風貌,是地方信仰中心,也見證湖口老街發展興衰。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