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仙洞考古遺址

1.內政部於民國77年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 2.文建會民國95年5月1日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 3.文化部106年11月17日文授資局物字第10630129932號重新公告其類別名稱為「考古遺址」。

基本資訊

  • 現狀
    (一)東部風景特定區管理處設有「八仙洞遊客服務中心」,內有「八仙洞遺址」小展覽室,展示遺址環境、考古發掘標本及舊石器文化橂型資料,東管處有派駐警衛及服務人員。 (二)現地山勢下緣三洞穴(地藏、觀音、靈巖)及山勢上緣南半段四洞穴(乾元、海雷、永安、潮音)前有寺廟存在問題,經查為占用公有地,自107年起已無寺廟存在於洞穴中。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東縣
    長濱鄉
    位樟原橋南方約500公尺,台11公路西側水母丁山山壁上的海蝕洞穴,即八仙洞風景區所在。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資籌研字第 09500017951 號
    2006-05-01 09:13:47.0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物字第10630129932號
    2017-11-17 15:10:21.491
    重新公告類別名稱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物字第11330080491號
    2024-08-08 13:53:18.348
    補充指定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 級別名稱
    國定考古遺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 文化意義
    1.台灣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代表遺址。 2.台灣少見的洞穴遺址。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物遺址組遺址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31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遺址在學術研究史上意義性/遺址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同類型遺址數量之稀有性/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遺址供展示教育規劃之適當性
  • 定著土地之範圍
    長濱鄉八仙洞段319、319-1、319-2、319-3、319-4、319-5及319-6等七筆地號,面積58,477.22平方公尺。 長濱鄉八仙洞段531地號,面積1,913.55平方公尺。 長濱鄉八仙洞段532地號,面積3,807平方公尺。
  • 土地使用狀況
    遺址為八仙洞風景區。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
    2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1
    3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2
    4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3
    5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4
    6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5
    7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319-6
    8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531
    9
    臺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段
    532
  • 緯度
    23.399369
  • 經度
    121.477369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02條(民國94年版)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46條、考古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行政程序法第114條第1項規定及本部第九屆考古遺址審議會第6次會議決議。
  • 鄰近遺址核對說明
    大壩來、樟原第一、樟原第二
  • 鄰近遺址核對
    位於或鄰近列冊遺址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學術研究史上之意義: 八仙洞考古遺址是臺灣大學地質系林朝棨教授於1968年發現,由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領的考古隊,在1968年至1969年在此進行了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豐富的「長濱文化」遺留。2009年至2017年,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教授主持八仙洞調查研究計畫,又發掘了多個洞穴、岩蔭和平臺,獲得大量文化遺物,並取得明確的舊石器時代碳-14測年,確認此處至少在3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或居住。 八仙洞是臺灣目前所發現最具體而完整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長濱文化的命名考古遺址,代表臺灣人類到達臺灣的開端。八仙洞一帶,因地殼抬升活動,形成了海蝕洞、海蝕岩蔭,以及階梯狀海階,是獨特海岸地形。因其特殊的地質景觀及豐沛的人類歷史遺存,成為研究更新世晚期以來臺灣地區古環境變遷,以及人類與環境互動關係的重要場域,對於東南亞、東亞古代人類的文化移動與發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具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 八仙洞考古遺址從距今三萬年至現代,多次有人類在此生息活動,留下了多層的考古文化遺存,包括距今約30,000年到15,000年前的長濱文化,距今約6,000年到5,000年前的先陶文化,距今約4,500年到3,500年前的東部細繩紋陶文化,距今約3,500年到2,000年前之間的麒麟文化,距今約800年到200年前的鐵器時代文化(靜浦文化),以及晚近的漢人廟宇遺留,涵蓋臺灣東部海岸地區從早到晚的各個主要時代遺留。這些舊石器、先陶、新石器與鐵器時代的遺物都有清楚的地層脈絡,尤其在多處洞穴、岩蔭及平臺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出土豐富的石器,包括礫石砍器、礫石敲砸器、礫石石片器、石砧、石英質小石器,以及大量的石器廢料,並且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火塘和動物殘骨,對於瞭解當時人類在八仙洞之文化面貌與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三、具同類型考古遺址數量之稀有性或保存狀況之完整性: 八仙洞考古遺址為臺灣少見的洞穴群考古遺址,目前發現至少30處洞穴、6處岩蔭以及5處平臺。經過考古試掘與鑽探,這些洞穴、岩蔭或平臺,大都存在史前文化遺留,多數並保存原始地層堆積,這些洞穴內之人類文化遺留,特別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留,不僅是目前臺灣極少數經發掘確認的遺址,也是亞洲最重要的保存舊石器時代文化之考古遺址一。八仙洞考古遺址不僅完整留下了三萬年以來的遠古人類生活紀錄,也是舊石器時代東亞及東南亞人類歷史發展脈絡中不可缺的一環,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且極富社會展示教育的意義。 四、具全國代表性及價值: 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最早可達距今30,000年,是迄今在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留,代表人類來到島上活動的開端,提供臺灣考古學研究與地質學研究,是論述舊石器時代先民生活最重要的資料,及八仙洞因更新世的冰河消長及地殼運動造成間歇性抬升速率,足可作為臺灣國民教育與鄉土教育不可或缺的歷史教材。對於東南亞、琉球、東北亞及西伯利亞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遷徙的考古學研究,亦可提供年代明確,可資比較分析的資料。
  • 代表圖像來源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 使用情形
    遺址為八仙洞風景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