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

萬善爺信仰之由來,源自於清道光 25 年(1845)農曆六月初所發生的風災水禍。這一場大水災事件,根據《臺案彙錄甲集》、《臺案彙錄丙集》之記載可知影響範圍包括嘉義縣之虎尾溪以南至北港溪以北。 大水災後罹難者的屍骸,就近掩埋在四湖廣溝厝的新庄仔(今已不存在)、口湖的下寮仔、口湖青蚶庄西南以及下湖港大坵墳等四處。其中,以下湖港大坵墳埋葬的人數最多,墳修為半月形,而下湖港與下寮仔各建草廟祭祀之,此即金湖舊港蚶仔寮萬善祠與下寮萬善祠的前身。 下寮的萬善同歸塚,原是官兵將收拾的屍體合葬於一大坑內(即今日萬善祠後方之大墳)。因陸續又發現骨骸,故在原墓塚旁邊,再砌了近四百座小坵墳。除小草廟外,尚立「萬善同歸」石碑,爾後草廟因日久倒塌,於民國 63 年再建新廟時,便塑了萬善爺之金身 廣溝新庄的墳塚,因受海水淹沒,故於日本大正 3 年(1914)時遷葬於此,即今廟左後方近百座的小坵墳,除立碑外(刻有咸豐 2 年及大正 3 年重修之字樣,此立碑年代正是下寮萬善同歸祠之建祠時間及廣溝新庄墳塚遷葬之時),並在下寮萬善祠之北再建一小廟祭祀之。 下寮萬善同歸祠這些或大或小的墓塚,據當下寮仔人稱,少則是二、三副屍骸置入一水缸內,多者可能有十餘個小孩裝進一個水缸裡頭。過去,這些金斗甕或水缸的表面,會塗上石灰,抹成一纍纍的小墳坵。因歷年多有整修,爾後便塗抹上水泥,始成為今日之面貌。 口湖鄉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祠和金湖地區金湖萬善爺廟,為了緬懷當年罹難的先人,每年農曆6月7、8日都有盛大祭典,還衍生出「牽水(車蔵)」儀式,是國內少見的水難民俗祭儀。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雲林縣
    口湖鄉
    下崙村下寮仔北邊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52400025號
    2006-01-24 00:00:00.0
    變更/修正
    府文資字第1027406983B號
    2013-07-23 00:00:00.0
    修正古蹟範圍地號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12


    種類名稱
    墓葬


  • 現狀
    部分墓塚風化,111年度進行暮坵修補工程。
  • 外觀特徵
    墳墓及一纍纍小坵約為百個,並另立石碑與大墳並列,勒有咸豐2年及大正3年 重修之字樣,且在碑前舊廟之北建一小廟。民國54年冬,陸續將鄰近發現之遺骸收集,並修建小墳於大墳周圍。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風化及地勢低窪排水不良。
  • 使用情形
    每年農曆6月7、8日都有盛大祭典,還衍生出「牽水(車蔵)」儀式,是國內少見的水難民俗祭儀;祭拜方式,金湖的祭典以牽水(車蔵)與大型法會、蚶寮是以牽水(車藏)與燒王船祭典;下寮萬善同歸塚祭拜方式挑飯擔祭祖靈。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萬OOO
    土地所有人
    萬OOO
    建築所有人
    下O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觀光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5523218
  • 主管機關名稱
    雲林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 室內特徵
  • 評定基準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雲林縣
    口湖鄉
    順寮段
    61
    2
    雲林縣
    口湖鄉
    順寮段
    61-1
  • 緯度
    23.634514
  • 經度
    120.16538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規定辦理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雲林小分區


    多媒體名稱
    下寮萬善同歸塚


    拍攝時間
    2021/06/04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雲林小分區


    多媒體名稱
    下寮萬善同歸塚


    拍攝時間
    2022/05/12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雲林小分區


    多媒體名稱
    下寮萬善同歸塚


    拍攝時間
    2022/06/29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雲林小分區


    多媒體名稱
    下寮萬善同歸塚


    拍攝時間
    2022/07/21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有作為事件陳述證據的歷史價值: 鄉民將飄流於各處罹難者屍骸聚集就近埋葬,形成今日所見分屬三地的墓塚區。此外,可藉此地點參佐文獻紀錄作為了解環境變遷的過程,昔日潟湖港灣於今已遠離海岸成為陸地,滄海桑田可見一般。 二、具有特殊民俗信仰特質的文化價值: 口湖地區在災後倖存的民眾依藉宗教的力量與傳說寫作,共同救贖地方受難的傷痛,以特殊的道教科儀「牽水車藏(狀)」進行對逝者的追思悼念,牽水車藏(狀)已被公認為為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萬善同歸塚與下寮仔萬善廟雖無牽水車藏(狀)之祭儀形式,但仍是與此無形文化資產相關的歷史地點,且有獨特的祭祀行為-「挑飯擔」。牽水車藏(狀)為道教科儀,此舉加諸本地萬善同歸信仰又發展出不同概念的祭儀行為(挑飯擔)與環境關係(居民對待墓塚的態度)且長期以來保持完整施行不綴,更使本地「萬善同歸塚」顯得特殊不同。 三、具有表徵「萬善同歸悲憫特質信仰」的特殊意義:前已敘及萬善同歸墳塚區並非為一時一刻完成的,而是在事件發生後伴隨居民復原農墾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骨殖遺骸次第遷葬設置而成。其「過程」的因素對於「萬善同歸信仰」的構成甚為重要。由坵墳層層剝落的灰泥層可以了解本地民眾實出於真情憐憫的在不同的年代持續給予這些鄰近村庄早已死難多年的亡者照料撫慰。層層疊疊的封泥層代表的是一種已融入地方信仰、持續的悲憫態度。 四、具有認識台灣特殊地理條件與景觀的環境教育值:「萬善同歸塚」乃為台灣特殊的罹災紀錄地景。台灣地形起伏劇烈自然變動頻仍。長期以來大小天災不斷;災難造就的景觀(殤景)說明了先民克難謀生的艱困歷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