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山神社殘蹟

昭和六年至昭和二十年(1931-1945)作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最後階段,臺灣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並提出「國有神社」的口號,並在各地廣建神社,以作為社會教化的中心。海山神社便是建立在此時期,於昭和十三年(1938)竣工,屬無格社,坐落中和庄外員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皇民化運動宣告終止,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僅有少數神社改建為忠烈祠,其餘多數皆遭破壞,包含海山神社,直至民國八十六年(1997)神社僅存殘蹟。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