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樹林聖蹟亭

敬字惜紙的習俗源自漢人士子景仰倉頡創造文字之功績,故撿拾寫過文字後廢棄的紙張,匯集於爐亭焚化,餘下之灰燼稱為「聖蹟」,因此爐亭被稱作「聖蹟亭」,每年舉行祭典,將爐內灰燼納於河海中。 樹林潭底聖蹟亭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鄉人簡煉氏募捐創建,光緒元年(1875),由鄉紳王作霖號召組織文炳社,運作聖蹟亭並舉行祀典,使此亭得以延續,但到了日治後便逐漸廢除。 民國七十八年(1989)因樹林鎮升格為縣轄市,地方將聖蹟亭所在之周遭墳墓區規劃為潭底公園,整頓墳墓區的同時將聖蹟亭遷離至距原址100~200公尺處,是為今日現址,並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登錄為歷史建築。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北市
    樹林區
    備內段223地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北府文資字第0940002652號
    2005-04-01 19:34:49.0
  •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其他說明
    歷史遺跡


  • 現狀
    進行修復工程前建築本體現況因地震導致傾斜,亭體磚材表面破損嚴重;泥作部分風化;石砌圍牆表面苔蘚附生。 經民國九十九年(2010)修復工程後本體已修復完畢,並進行環境美化。
  • 外觀特徵
    聖蹟亭形貌實為「爐」、「塔」結合「樓閣」,本體分為三層,下兩層平面為正方形,頂層為八角形並使用轎頂式屋頂,寶頂為葫蘆形,外表以泥塑作成懸吊之牌狀物,屋脊伸出八條螭虎,屋面亦為八角型牆體,其中四面嵌入花窗,另兩面作薔薇裝飾,其餘兩面牆體作「瓶供」;上層牆體下接中層四方型屋頂,屋脊尾端捲一回紋,四方頂下方作上下兩段水車堵環繞亭身,兩端皆作灰塑垛頭,中層「盝頂」及水車堵皆使用螭虎造型裝飾,水車堵下方亭身正面開一爐口,爐口上方作扇形裝飾;下層基座四面皆作灰塑裝飾,後方設有「風口」。 資料來源:臺北縣歷史建築樹林聖蹟亭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應定期進行古蹟防災設備及本體破壞檢查,並為預防天然災害對古蹟本體造成破壞,需於雨季或颱風來臨前檢視排水設施。 資料來源:臺北縣歷史建築 樹林聖蹟亭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
  • 使用情形
    已無焚燒等行為使用。 資料來源:臺北縣歷史建築 樹林聖蹟亭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樹林區公所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9603456
  • 主管機關名稱
    新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新北市政府
  • 室內特徵
    作為爐亭使用,無室內特徵。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新北市
    樹林區
    備內段
    223地號
  • 緯度
    24.996142242116978
  • 經度
    121.41884038338563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之1暨歷史建築登錄及輔助辦法7條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北縣歷史建築樹林聖蹟亭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 指定(登錄)理由
    一、聖蹟亭為樹林潭底地區清同治11年地方人士簡煉等人發起興建。清光緒元年王作霖等18人創文炳社,每年在此亭舉行祭拜聖賢祭典,可見證樹林早期發展,具歷史價值。 二、此「聖蹟亭」建築在臺北縣轄,現存完整者尚屬少見,在文化保存上具有稀少性。 三、樹林為現代都市發展開發迅速地區,能保存歷史性的事物已不多,此亭規模與構造的精緻上雖非上乘,但亦展現地方樸實特色,值得保存。
  •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