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集集支線的集集車站,乃是日治時期政府為了興建日月潭發電廠運送材料起見,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從二水通往今水里鄉車埕之縱貫鐵路支線,當時係一簡陋的木板構築車站。文獻記載起建於日治大正8年(1919),但地方耆老講述是日治大正5年(1916)即動工,至日治大正11年(1922)1月15日通車,全線由縱貫線二水站向東延伸,經過源泉、濁水、龍泉、集集、水里,終點站車埕,全長29.7公里,行車約40分鐘。通車初期是載運電廠興建材料為主,日治大正12年開始對外營業,兼營客貨運輸,其車廂採前段貨車後段客車之混合車輛型態。日治昭和2年(1927)由當時的台灣鐵道株式會社將此段鐵路售予日本政府。 在集集支線未建以前,集集對外交通主要靠輕便車及挑夫運輸,運輸量少且轉運不便,集集支線鐵路興建後,集集之對外交通大為改善,同時亦帶動沿線鄉村之興起及經濟之繁榮。而集集站因位於集集線鐵路之中心點,日治時期屬台中州新高郡,為地方行政中心。日治昭和5年(1930)左右是集集香蕉外銷最興盛的時代,當時鄰近地區香蕉均需送到此處集中轉運出口。因此集集街商旅往來極為密集,各種商店林立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日治昭和8年(1933)日本政府鑑於集集車站已成為附近地區之交通門戶,舊車站格局侷促、簡陋,不敷業務需要,遂將原車站拆掉加以重建,採純檜木為建材。 集集車站外型典雅拙撲,距今已近九十年之歷史,為目前台灣僅存之少數古老火車站,建築架構為一日式型態,純檜木架構之車站建築,其建築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屋頂現為黑瓦(921震後整修),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檜木,如今成為觀光旅遊、攝影、拍照之最佳外景。民國75年(1986)以後,台灣鐵路局以集集支線嚴重虧損為由,有意停駛並拆除集集線鐵路,幸賴地方人士極力反對而免遭拆除之命運。自民國83年(1994)起,集集鎮公所陸續捐資雇工整理環境外,並將車站加以綠化美化;加闢停車場,並向國防部爭取到報廢戰車,陳列於火車站前供民眾參觀,而車站廣場也放置了一部銅製的小火車頭。民國89年(1999)九二一地震集集鎮因靠近震央,集集火車站受損嚴重,成為重建工作的具體象徵,終於在獲得各界的關注及經費補助下修復完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