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鹽隆田儲運站

從日治時期開始臺灣島內各鹽場內均開始鋪設鐵道,全世界僅有臺灣地區採用這樣的作法。依據鹽場規模、鹽田生產量不同,各地鹽場內部的鐵道有著不同運輸設施。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至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間先後以美援、自籌等方式將場區鐵路網完善,並連接各地外運鐵道。 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時,台鹽外銷一年達到220,000噸;使用其他交通工具運輸島內所需鹽,因路況、天候影響使得運輸業務成效不佳。因此,鹽多以台糖鐵道運輸轉運臺鐵,至高雄裝船外運,但成本較高。為此再度改善鐵路運輸,以減少人工作業,降低轉運次數為主,布袋、七股兩處鹽場場內改機械裝卸,將外銷鹽送至東太子宮轉運臺,一次完成台糖與臺鐵專列間交接。在島內運輸的過程中,均透過各地的儲運處轉運,早期較為重要的幾處儲運處,分別為高雄、新營、隆田、路竹等處。 「台鹽隆田儲運站」主要儲放由七股及北門兩處鹽場輸出的散裝鹽,其中北門鹽場自1991年(民國八十年)才開始運輸;此前,隆田儲運站主要以七股鹽場運輸散裝鹽為對象。「台鹽隆田儲運站」在名稱上歷經多次變動,一開始係使用原有的舊地名亦即番子田,爾後更名為隆田。戰後初期隆田儲運站因為番子田具有將鹽場所產鹽轉運的機能,當時被稱為轉運倉。直到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7月,番子田等轉運倉改編制官倉,直轄於台灣鹽務管理局。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4月番子田官倉與其他地區轉運倉,統一更名為分局。 1951年(民國四十年)1月台灣鹽務管理局裁撤,番子田分局改由鹽務總局直轄。1953年(民國四十二年)7月番子田轉運站更名為儲運處。大約在1971年(民國六十年)以前都稱為隆田儲運處,爾後改稱運輸處,大概到1981至1982年(民國七十至民國七十一年)時裁撤,改隸屬新營營業處,為其下所屬的鹽倉。隆田儲運站在台灣製鹽總廠下,為獨立單位,非以往所認知附屬於鹽場下。 新生街47號為主要的倉庫區,由一道排水溝劃分為兩個區域,排水溝北側前半段部分共有兩棟倉庫為台糖倉庫;排水溝以南,為其餘四棟倉庫(甲、乙、丙、丁、戊倉,其中甲乙兩倉為同一棟)。兩排倉庫之間保留部分鐵道。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官田區
    隆田村新生街43、45、47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30180756號
    2004-09-21 00:00:00.0
  • 種類
    種類代碼
    A16


    種類名稱
    產業


  • 外觀特徵
    台鹽隆田儲運站倉庫區的建築物主要為廣間的倉庫建築類型,其建築樣式充分展現出倉儲類建築物的特色,包括了:1.廣間型建築的平面格局;2.地坪的抬高處理及地坪構造特色;3.屋架的使用;4.高窗的設置;5.上軌道門的設置。 隆田儲運站的屋頂主要為兩坡水形式之屋頂,目前甲倉、乙倉、丙倉、戊倉的屋頂皆屬於高壓水泥瓦屋頂,屋瓦為高壓弧脊形水泥瓦;丁倉則採光天窗。門作皆主要為木構的推拉門。窗作主要分為採光窗以及通氣窗兩種類型。採光窗的窗扇形式皆屬於雙扇的窗作;通氣窗的部分則皆屬於木構百葉窗形式,皆為五角形的形式。甲、丙、丁、戊的窗作開口部上方皆為鋼筋混凝土圈樑,其餘部分皆為磚造構造,甲、丙倉表面皆有粉刷水泥粉刷層。 一、甲倉:磚造牆體,牆體內外皆以水泥粉刷作為牆面裝修處理。 二、乙倉:磚造牆體,紅磚牆砌築方式屬於「荷蘭式砌法」,外部牆體腰壁以下為水泥粉刷層,上半部為清水磚牆,無粉刷層之處理,在門上方的高度設置鋼筋混凝土加強樑。 三、丙倉:磚造牆體,以水泥粉刷作為牆面裝修處理,紅磚牆砌築方式屬於「荷蘭式砌法」。 四、丁倉:磚造牆體,外部牆體腰壁以下以及山牆上半部有粉以水泥粉刷層,其他則無粉刷層處理,紅磚牆砌築方式屬於「法式砌法」。 五、戊倉:磚造牆體,外部牆體腰壁以下以及山牆上半部有粉以水泥粉刷層,上半部則無粉刷層處理,紅磚牆砌築方式屬於「法式砌法」。 六、辦公廳舍部分為木磚造平房建築,登記樣式為本國式建築,建物面積為215.37㎡,加上亭子腳34.01㎡,合計249.38 ㎡。同一地號上,還有結構及樣式均相同於前述的辦公廳舍的幾棟住宅,主要是當作宿舍使用,面積分別為18.63㎡、80.93㎡。 參考資料:歷史建築臺鹽隆田儲運站調查研究暨修復計(2011)、臺南市歷史建築台鹽隆田儲運站(甲~丁倉)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2019)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倉庫內有部分屋樑已遭破壞,應立即加以保護。 2.建物之格局、材質,以及戶外空間之大樹,應重點維護。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97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室內特徵
    一、甲倉:甲倉為長方形平面格局,內部南側空間以木隔間隔出兩間房間,北側則以磚牆圍塑出浴廁空間以及洗衣間。主要對外門作位於東西兩側,各設置一個推拉門作。門作兩側則設置採光用的高窗。甲倉內牆以白色漆料粉刷處理。修復後將甲倉作為機房、廁所以及消防設備設置區。因此利用內部有限空間新建四層R.C建物,統合全區機水電及消防設施外,並於一樓設置公用廁所、四樓設置觀景平台。 二、乙倉:乙倉為長方形平面格局,主要對外門作位於東西兩側,各設置兩樘推拉門作。窗作部分於東西兩側各設置三樘採光用的高窗,南北兩側山牆部分則有通氣用的百頁通氣窗。乙倉屋架為中同柱式,內牆為水泥砂漿粉刷。 三、丙倉:丙倉為長方形平面格局,以磚牆將內部空間格成南北兩個空間。主要對外門作位於東西兩側,各設置三樘推拉門作,其中北側空間東西兩側各兩樘,南側空間東西兩側各一樘,作為主要的出入口。窗作部分於東西兩側各設置四樘採光用的高窗,其中北側空間東西兩側各三樘,南側空間東西兩側各一樘窗作。南北兩側山牆部分則有通氣用的百頁通氣窗。丙倉屋架為中同柱式,內牆牆體表面有水泥粉刷層裝修處理,牆體的砌法是屬於「法式砌法」。 四、丁倉:丁倉為長方形平面格局,主要對外門作位於東西兩側,各設置兩樘推拉門作。窗作部分於東西兩側各設置四樘採光用的高窗,南北兩側山牆部分則有通氣孔的設置。丁倉屋架為中同柱式,內牆為水泥砂漿粉刷上白色漆。 五、戊倉:戊倉為長方形平面格局,其平面格局與丁倉呈現南北對稱的相似平面。主要對外門作位於東西兩側,各設置兩樘推拉門作。窗作部分於東西兩側各設置四樘採光用的高窗,南北兩側山牆部分則有通氣孔的設置。戊倉屋架為中同柱式,內牆為水泥砂漿粉刷上白色漆。 參考資料:歷史建築臺鹽隆田儲運站調查研究暨修復計(2011)、臺南市歷史建築台鹽隆田儲運站(甲~丁倉)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2019)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臺南市
    官田區
    番子田段
    753
    2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60
    3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61
    4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75
    5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76
    6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77
    7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78
    8
    臺南市
    官田區
    鎮田段
    779
  • 緯度
    23.1907051945849
  • 經度
    120.319065427707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2011《歷史建築台鹽隆田儲運站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 指定(登錄)理由
    1.鹽業以往是臺灣重要的產業,製鹽工業遺跡,具有保存價值,以維台鹽歷史完整。 2.倉庫梁構為木
  • 網站名稱
    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
  •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日9:00—17:00,每週二、除夕休園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