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碩士論文為中興大學農藝學研究所林金池之碩士論文,出版於民或85年。本試驗目的在探討萎凋溫、濕度及時間的控制對白茶茶葉失水曲線、化學成分及品質之影響。自1994年(民國83年)秋季至1995(民國84年)夏季,採摘茶業改良場10年生台茶17號一心二葉茶菁,在溫、濕度控制之萎凋室進行萎凋試驗。試驗採雙重裂區設計,以三種萎凋溫度(18、25、32℃)為主區,三種萎凋濕度(40、60、80%)為副區,小區則為三種萎凋時間(40、50、60HR)。
試驗結果顯示,春茶茶菁在低溫(18℃)高濕(80%)環境萎凋,茶葉失水較和緩,品質較佳。但在高溫(32℃)、低濕(40%)環境萎凋,則茶葉失水速率比低溫高濕快三倍以上。
茶葉化學成分之分析結果顯示,茶葉游離胺基酸在萎凋期間明顯增加,其中又以麩胺酸、天門冬胺酸、絲胺酸、脯胺酸、丙胺酸等增加最多。整體而言,茶湯pH值、可溶性成分、白胺酸、游離胺基酸總量、麩胺酸、天門冬胺酸、絲胺酸對白茶品質為正面影響,麩胺醯酸、丙胺酸、脯胺酸對白茶品質則有負面影響。其中茶湯pH值、麩胺酸對白茶品質的影響最為重要,二者決定係數(R2)均高達60%以上。另經由反應曲面分析白茶最適萎凋條件,以低溫高濕萎凋40~50小時為宜。建議春茶以18℃,夏、秋茶以20~25℃,在相對濕度80%左右,萎凋40~50小時,可望生產較佳品質之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