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利吉流籠遺跡

利吉流籠遺跡位於利吉大橋下方卑南溪偏北的河床中,是兩塊天然的大石頭。早年往來臺東街(今臺東市)與新港支廳(今成功鎮)之間,或岩灣(今臺東市岩灣里)與利基利吉(今利吉村)之間,卑南溪就是最大的阻礙。水位低的時候可以涉水渡溪,或架設便橋。一到雨季,便橋就被沖毀,交通暫時斷絕。日治時期臺東廳(今臺東縣政府)於大正6年(1917)在臺東街與新港支廳的這一段(今臺東大橋),設置渡船場,以舢舨船接駁行旅。大正10年(1921)臺東廳在岩灣與利基利吉之間(今利吉大橋),架設索道(ケ一ブル,keburu,源自英語的cable),以流籠(吊籠)載運行人及物品。在昭和9年(1934)臺東大橋(吊橋)竣工後,索道流籠就被取消了。 臺灣光復後,當地居民李坤章自行設置索道流籠,載運人員及物品過溪,往來臺東。但只有一條鋼索,長度也只有行水區的寬度,運送量有限。之後李阿淵(1923-2005,外號流籠淵)、賴梧、謝恢等人合資,於民國40年(1951)向卑南鄉公所申請設置索道流籠。獲准後,由李阿淵經營。使用兩條鋼索,長度約150公尺,可以跨過卑南溪河床。李阿淵經營的流籠,最先是傳統的,利用滑輪與鋼索在岸邊的流籠臺轉動控制。後來李阿淵利用他的機械常識,在流籠內裝設電動引擎,再設置駕駛臺,人在駕駛臺上操控前進後退。流籠的左側裝設掛鈎,用來吊掛貨物或物品。 李阿淵經營流籠的時間,大致在雨季或溪水較大時,每次可載8人。收費標準經鄉公所報請代表會核定,最初每人每次收費新臺幣0.5元。之後隨物價波動而調升。冬季枯水期時,村民可以徒步過河。逢大裕糖廠採收甘蔗製糖時期,糖廠會搭造便橋並鋪上鐵板,供運輸原料或成品的卡車及行人使用。李阿淵的三子李瑞良(1948-),在課餘和寒暑假時,都要協助父親操作及保養流籠。 利吉流籠經營到民國60年,富源至利吉產業道路開通後,結束營業。如今在兩塊一高一低的大石頭上,遺留鋼筋混泥土結構、外圍卵石的流籠臺,以及部分水泥臺階,做為臺東交通史的歷史見證。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東縣
    卑南鄉
    利吉村利吉大橋東側河床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 0923028169 號
    2003-12-31 11:48:31.0
  • 種類
    種類代碼
    A16


    種類名稱
    產業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東市南京路2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處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9-350129
  • 主管機關名稱
    臺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臺東縣政府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緯度
    22.8082932914322
  • 經度
    121.135967924033
  •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之一規定 2.歷史建築登錄及輔助辦法 3.臺東縣92年12月16日歷史建築登錄審查會議決議辦理
  • 指定(登錄)理由
    流籠台(3座)、利吉大橋紀念碑、王俊懋鄉長善行紀念碑等文物,臺東交通史之歷史見證。
  • 開放時間
    座落河床,全年可供參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