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

1.所在位置與建造年代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位於屏東公園東南側,靠近屏東女中的一角,今民生路與仁愛路交叉口。原為「末廣稻荷社」,最初約興建於1914年(大正3年)至1915年(大正4年)間。二戰後,約是1948年至1949年之間拆除神社改建為防空洞及涼亭。 2.相關事件背景 中山公園又稱「屏東公園」,興建於1912年(大正元年),當時名稱為「阿緱公園」,是日治時期全台第3座興建的公園。戰後為紀念國父孫中山改名為「中山公園」。「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在日治時期原為神社–「末廣稻荷社」,「末廣稻荷社」屬於地區型的小神社,社格屬於社祠。主要祭拜各種神祇,祭神為倉稻魂命、猿田彥命、大宮能賣命 。此外,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所記載,末廣稻荷社的神使為狐狸仙,例祭日為每年的2月初午日。日治時期,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前往此地祈求考試順利 。 1924年(大正13年)「末廣稻荷社」遷址至屏東公園內,原址就此閒置。二戰後,1944年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統籌規劃接管臺灣事宜。1946年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發布署民字第2272號令,要求各縣市於接管的神社中擇一改建為忠烈祠,屏東縣將「阿緱神社」改為忠烈祠,而「末廣稻荷社」的原址也在同一時期改建,基座部分更改為防空洞,防空洞上方的建築本體則改建為六角形涼亭 。 3.指定時間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於2003年12月15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屏東市
    中山公園內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20132800 號
    2003-08-05 00:00:00.0
  •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其他說明
    其他歷史遺蹟


  • 現狀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2015年完成修復工程,目前狀況保存良好。
  • 外觀特徵
    1.建築本體構造、座向、空間、樓層數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為磚木混和構造,整體呈現一個土丘形,土丘上為六角形涼亭,涼亭下有一個「十」字形防空洞,東、西、南、北方各有一個出口。座向採坐東北朝西南。 2.建築構造與外部裝飾(由下至上描述) 涼亭外側堆覆護土成土丘形。土丘東南、西南、西北、及東北四隅各有一座磚砌階梯,可登上土丘進入涼亭。涼亭共有6根圓形水泥亭柱,以星形向六角展開,除進出口外,亭體四邊亭柱設有欄杆。涼亭屋頂為木構造,外層披覆鐵皮屋面。 防空洞為地上式坑道建築,坑道四翼上方為平台,周邊包覆女兒牆,表面以洗石子裝飾;平台下方露出的坑道表面則以水泥粉刷裝飾 。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 使用情形
    涼亭現況供休閒使用,防空洞為閒置狀態。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屏東縣政府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室內特徵
    1.建築空間格局 涼亭為六角形空間。防空洞的坑道呈十字型,內部高1.8公尺,淨寬1.2公尺,四翼各長6公尺,二人並肩站立前後排列,每翼可容約40人,最大容量可達160人 。 2.內部裝修與內部裝飾(由下至上描述) 涼亭亭身位於土丘上的圓形地坪,地坪上舖有地磚。亭內沿欄桿設長櫈形水泥座椅,供民眾休憩使用。亭柱上方設有「三角形洋小屋組」。 防空洞坑體為穹窿式磚構造,整體以紅磚堆砌並以水泥粉刷。四個方位的進出口前方皆設有前室,正前方設有防爆牆保護坑體內的民眾。坑道內設有多處角鐵供撐處,增加坑道穩定度 。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緯度
    22.675639
  • 經度
    120.492611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屏東縣十四處古蹟基礎調查及涵蓋範圍研究
  • 指定(登錄)理由
    日治時期神社遺構,具地方史料意義。
  • 開放時間
    全日開放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