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安平鹽田船溜暨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出張所

1919年(大正八年)9月,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在鹽水溪口四草湖北岸開闢「安平鹽田」,為臺灣第一座使用瓦盤曬鹽法的專業鹽田,採用「半採鹽,半採滷」的方式增加產能,後因1920年(大正九年)9月地方制度改正後,劃分為臺南州新豐郡安順庄,更名為「安順鹽田」。 1920年(大正九年)臺灣總督府鹽務課於鹽埕臺南支局的改築新廳舍落成,同年4月在臺南支局之下設安平出張所,位於安平鹽田運鹽碼頭旁。 1921年(大正十年)臺灣製鹽株式會社也開啟現代化製鹽設施建設發展,因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歷經諸多編制,1924年(大正十三年)12月,「安平洗滌鹽工場」及「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本社附近的「臺南專賣支局安平出張所」也改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 1923年(大正十二年),裕仁太子以皇太子身分啟動了「東宮行啟」的皇室官方巡視活動,「安平鹽田船溜暨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出張所」(當時為臺灣製鹽株式會社製鹽工場及鹽田),即官方正式安排裕仁太子親自御巡鹽業發展之地點。 「船溜」其詞為日本土木用語,指小型船舶停留場所。設置在臺南支局安平出張所前的運鹽碼頭,為該地區鹽業發展最高峰時期之運輸產物。當時鹽產出口方式主要以當時所稱的「手梯仔」的運鹽帆船由鹽水溪出海,再交由停泊在鹽水溪口外海的接駁火船(輪船)外銷至日本等國。 近年來「臺南科技工業區」和「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先後規劃成立,佔用大部分的鹽田面積,又鑒於「南寮」頻有水患,使得已近九十年的製鹽歲月走入歷史。而世居鹽田,製鹽維生的鹽民於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10月間相繼完成政策性遷村。而「臺南市鹽田生態文化村」與緊鄰「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安順鹽場仍保留有許多鹽業相關設施及房舍。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