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相傳後浦武廟創建於明永曆6年(1652),為鄭成功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興建,後於清道光30年(1800)重建。根據金門在地刊物《顯影》月刊報導,曾在民國14年(1925)做為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火,關聖帝君的神像暫時移往北門上帝宮存放。其後,全國各地興起破除迷信之風,許多廟宇和神像都被破壞損毀,民國19年(1930),武廟遭毀損。民國38年(1949)做為軍政府和戰地政務委員會之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稅捐處辦公場所使用,直到民國72年(1983),才歸還給武廟管理委員會,並於民國73年(1984)由地方仕紳合力出資重修,民國76年(1987)又再度重修,以鋼筋混凝土仿木構造為主而成為今日武廟之面貌。 歷經多次重建,武廟中所留存之古物並不多,其中以正殿臺基前石階中央的斜面石塊「御路石」最具特色。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金門縣
    金城鎮
    莒光路122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教社字第092001570號
    2003-03-31 14:42:52.0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1、 左大規壁及山牆有多處裂隙,外牆磚砌風化開裂。 2、 左右廊牆面及配祀神殿牆體潮濕、有水漬。
  • 外觀特徵
    後浦武廟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前有一矮牆作前埕,與道路區隔。建築本體牆身材料主要為磚牆和平砌石牆,烟板以磁磚做萬字不斷紋,兩側大規壁做八字規,脊墜則以泥塑彩繪及交趾陶進行裝飾。屋頂裝飾為福祿壽三公獨坐脊央,並加飾剪黏及彩龍、鳳凰及人物題材於周邊。 建築正立面分頂堵、水車堵、身堵及龍虎堵;鏡面牆兩側水車堵為立體泥塑,身堵及龍虎堵皆以石材浮雕,窗飾部分則為傳統螭虎團爐及吉祥裝飾,亦以石材浮雕而成。正門前有石獅一對,門楣上高掛「聖旨」牌匾,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其上方頂堵則掛有「武廟」匾額。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外牆及磚面有裂隙及損壞,屋頂植生及室內蜘蛛網應定期清除。
  • 使用情形
    目前作為祭祀使用,每日皆有管理人進行維護。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浯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2-325643#812
  • 主管機關名稱
    金門縣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後浦武廟為二進式宮廟,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楹,空間格局中軸線從入口往內為三川殿、深井、正殿步口、正殿,龍邊嵌有武廟重建落成誌,虎邊壁上則嵌有重建武廟捐題碑記,為花崗岩材質,高約為2.26公尺、寬約為0.9公尺,額刻「重建武廟」,有邊框花飾;深井與正殿步口間以臺階區隔,中央有一「御路石」,正殿屋架為三通五瓜為結構系統,並有多副牌匾高掛於棟架上,四點金柱及附壁柱皆有連對,正殿兩側有光明燈座。正殿中央主祀關聖帝君,左右次間則分別供奉文昌帝君及福德正神。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金門縣
    金城鎮
    城隍廟段
    272
    2
    金門縣
    金城鎮
    城隍廟段
    273
  • 緯度
    24.4331
  • 經度
    118.31674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1.歷史建築清冊 2.臺灣宗教文化資產網 3.曾逸仁主持,2022,《110年度金門縣文資防護專業服務中心成果報告書》,國立金門大學,金門縣文化局委託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開放時間
    全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