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靈濟寺(觀音亭)

靈濟寺(觀音亭)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靈濟寺(觀音亭)

「靈濟寺」舊名觀音亭,又名「靈濟古寺」,寺位於後浦東門,鄰近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寺坐東南向西北,寺左側可見之溝渠為自莒光路順坡而下之傳統水路,故顯現靈濟寺兼具把守財庫之水尾宮性質;觀音亭之名源於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之故,故地方鄉親習慣將靈濟寺以觀音亭稱之,而「靈濟古寺」之名源於釋惟德法師任住持後方有此稱法,寺前於民國57年(1968)所新設之香爐字跡顯見。現有靈濟寺屋頂大脊處1978年之記載,為該時住持釋惟德法師所提:「本寺肇建唐朝德宗貞元廿年甲申804年, 歷經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六十七戊午年1978、八十八己卯年1999年釋惟德自力三次鳩資修葺,增建鐘鼓二樓,奠定現規模。」,然有關肇建於唐朝並無任何史料可佐證。而寺內留有之清代匾額,如「靈慈顯濟」、「靈濟寺」、「慈雲廣被」、「南方月朗」、「紫竹蔭濃」、「慈悲靈感」、「慈光普照」、「靈光不昧」、「慈航普渡」、「南海慈帆」,足可知靈濟寺歷史悠久。 靈濟寺(觀音亭)現有規模的興建時間,據清林焜熿於《金門志》的記載,在清道光四年遭祝融毀損,後由鄉民林俊元勸捐興建。接著,在民國期間幾經修繕,國民政府來金後曾使用拜亭空間,而外觀上最大的改動應為民國67年(1978)由釋惟德住持主持興建之鐘鼓樓及其後續之相關修繕。因此,有關靈濟寺(觀音亭)的使用歷程,大致可依國民政府來金及釋惟德住持接管及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管理後之時間點作為使用歷程與興修的分水嶺。 靈濟寺歷經數朝,亦曾翻修,而有最早之記載為《金門志》云:「……道光四年十二月,廛舍失火,延及……。」 而後由鄉民林俊元勸捐重修。此過程亦於寺內道光五年(1825)之「靈濟寺」匾記中可知。透過此牌匾記載,可知清道光4年(1824)臘月初六日寺廟遭祝融,寺廟北側大火,大火延及寺之外亭,佛殿內忽湧靈泉引灌,寺內因而無恙,後由地方人士倡議重修,並改名「靈濟寺」,以記這段「靈泉普濟」之事。而後曾於民國三年重修,再於民國67年(1978)、民國88年(1999)於釋惟德法師任住持時再進行翻修,並增建鐘樓及鼓樓等。 約民國111年(2022)寺廟由金門縣金城鎮靈濟寺接管,著手進行寺內物品之整理及管理維護,以符合現階段文化資產管理維護辦法規定之事項,並已依法完成管理維護計畫之備查程序。現定期進行日常管理維護、減少線香之使用,並發起修復及再利用之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暨規劃設計工作中,以維護與延續歷史建築之文化資產價值。 資料來源:114年6月27日變更公告歷史建築清冊、口述訪談等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金門縣
金城鎮
城北段448地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教社字第092001570號
2003-03-31 16:50:43.0
變更/修正
府文資字第1140052833號
2025-06-27 18:12:53.251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現狀
建築壁體潮濕,雨日滲漏水情形嚴重。
外觀特徵
建築為雙落加前拜亭,後落左右鐘鼓樓改建為RC二層。屋面為全筒瓦,檐口置瓦當、滴水,拜亭出檐深遠,為後期改做北方式樣屋頂。兩側立面牆為花崗石砌及磚牆,前落牆面漆以紅色,後落則為黃色。 屋脊脊堵以磁磚裝飾,屋頂兩側規帶置有釉燒神獸裝飾。拜亭屋脊上寫有寺廟興修紀事,脊墜飾有彌勒佛像。兩座鐘鼓樓頂端置有瓦塔。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內部線路複雜且老舊,物品堆置於後殿,建議多加留意用電用火。 2.滲漏水問題嚴重,建議進入修復程序,避免建築日益受損。
使用情形
宗教祭祀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靈OO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2-325643#812
主管機關名稱
金門縣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室內特徵
1.拜亭正立面中央置有一彌勒佛尊,上方樑則為廟名「靈濟寺」,內部斗栱、三通五瓜、插角等木雕精細,正殿大門門額高掛「慈光普照」,兩側木門扇下緣彩繪,上緣為木雕。門扇兩側牆各有一窗,以木雕紋飾,並有一幅聯對,左窗為「金靈上剎隱梵樓/門濟煙霞千古留」,右窗為「浯古壇那妙法性/江寺鐘聲息萬緣」,兩窗聯皆巧妙地將金門古今地名「浯江」及「金門」鑲入其中。 2.正殿中央供奉觀音,兩側供祀十八羅漢,兩側供桌下方牆面貼有人物故事主題之磁磚,三通五瓜亦有雕飾。後殿兩側壁屏堵飾有彩繪,寺內棟架上置有多塊清代匾額。
是否收費
是否開放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金門縣
金城鎮
城北段
448
緯度
24.43157
經度
118.3186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款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114年6月27日變更公告歷史建築清冊、口述訪談等
指定(登錄)理由
1.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基準一: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靈濟寺自明清以來即為後浦地區的重要信仰中心,寺內保存多方清代匾額,展現地方仕紳對觀音信仰的凝聚力,亦說明了建築與地方歷史發展之間的深層連結。靈濟寺不僅承載宗教功能,更形塑聚落空間的核心意象,其周邊「觀音亭街」即以寺名命名,彰顯其在地景識別上的關鍵地位。寺前與市街構成的中軸線格局,則保留了傳統街區的佈局形式,清晰反映早期聚落空間的組織邏輯。此種建築與聚落紋理緊密呼應的現象,呈現出歷史建築在地方認同與文化地景中的深刻意義,並具備表現地域風貌的文化價值。其中正殿明間中門門神由金門烈嶼彩繪師林天助繪製,為現今少數完整保留的林天助門神彩繪作品之一。另正殿為磨石子地坪,明間地坪花崗石拜石前之蓮花座與法輪磨石子圖樣,具地方民間藝術特色。 2.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基準二: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靈濟寺建築發展歷程橫跨數個世紀,不僅反映佛教信仰的延續,也見證地方營建技術的歷史演進,為金門地區典型的閩南式宗教建築代表。其建築技術保存清代傳統木構工藝,如疊斗、三通五瓜等構架形式,結構嚴整,細節處理精緻,呈現閩南木作技術之成熟體系。其中,正殿明間花崗石拜石、拜亭與正殿青石柱珠為早期式樣,以佛教常見之瓜瓣紋與如意紋裝飾,具技術史之價值。
網站名稱
靈濟寺 (觀音亭)
開放時間
全天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