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濟寺」舊名觀音亭,又名「靈濟古寺」,寺位於後浦東門,鄰近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寺坐東南向西北,寺左側可見之溝渠為自莒光路順坡而下之傳統水路,故顯現靈濟寺兼具把守財庫之水尾宮性質;觀音亭之名源於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之故,故地方鄉親習慣將靈濟寺以觀音亭稱之,而「靈濟古寺」之名源於釋惟德法師任住持後方有此稱法,寺前於民國57年(1968)所新設之香爐字跡顯見。現有靈濟寺屋頂大脊處1978年之記載,為該時住持釋惟德法師所提:「本寺肇建唐朝德宗貞元廿年甲申804年, 歷經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六十七戊午年1978、八十八己卯年1999年釋惟德自力三次鳩資修葺,增建鐘鼓二樓,奠定現規模。」,然有關肇建於唐朝並無任何史料可佐證。而寺內留有之清代匾額,如「靈慈顯濟」、「靈濟寺」、「慈雲廣被」、「南方月朗」、「紫竹蔭濃」、「慈悲靈感」、「慈光普照」、「靈光不昧」、「慈航普渡」、「南海慈帆」,足可知靈濟寺歷史悠久。 靈濟寺(觀音亭)現有規模的興建時間,據清林焜熿於《金門志》的記載,在清道光四年遭祝融毀損,後由鄉民林俊元勸捐興建。接著,在民國期間幾經修繕,國民政府來金後曾使用拜亭空間,而外觀上最大的改動應為民國67年(1978)由釋惟德住持主持興建之鐘鼓樓及其後續之相關修繕。因此,有關靈濟寺(觀音亭)的使用歷程,大致可依國民政府來金及釋惟德住持接管及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管理後之時間點作為使用歷程與興修的分水嶺。 靈濟寺歷經數朝,亦曾翻修,而有最早之記載為《金門志》云:「……道光四年十二月,廛舍失火,延及……。」 而後由鄉民林俊元勸捐重修。此過程亦於寺內道光五年(1825)之「靈濟寺」匾記中可知。透過此牌匾記載,可知清道光4年(1824)臘月初六日寺廟遭祝融,寺廟北側大火,大火延及寺之外亭,佛殿內忽湧靈泉引灌,寺內因而無恙,後由地方人士倡議重修,並改名「靈濟寺」,以記這段「靈泉普濟」之事。而後曾於民國三年重修,再於民國67年(1978)、民國88年(1999)於釋惟德法師任住持時再進行翻修,並增建鐘樓及鼓樓等。 約民國111年(2022)寺廟由金門縣金城鎮靈濟寺接管,著手進行寺內物品之整理及管理維護,以符合現階段文化資產管理維護辦法規定之事項,並已依法完成管理維護計畫之備查程序。現定期進行日常管理維護、減少線香之使用,並發起修復及再利用之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暨規劃設計工作中,以維護與延續歷史建築之文化資產價值。 資料來源:114年6月27日變更公告歷史建築清冊、口述訪談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