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梧棲真武宮

梧棲真武宮主祀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清道光25年(1845)由蔡大聘等6名水郊郊商,創建於當時梧棲港前,為當地信仰中心之一。廟內存有「威昭瀛嶼」匾,為戴潮春事件之見證,乃是同治3年(1864)彰化知縣王楨及守備鄭榮為叩謝玄天上帝而獻贈。 日治時期曾於昭和10年(1935)震災後重修,就整體廟宇建築而言,尚能保有原本閩南式寺廟的建築風格與形制。寺廟坐北朝南,三川殿、拜殿、正殿格局完整,然因建築基地較為狹小,拜殿延伸而與三川殿相接,至為特殊。三川殿門面尚為木作,是為硬山式建築,大木結構造型典雅,瓜筒造型優美,屬泉派之作法,線條流暢簡潔,細部裝飾樸實素淨,完全展露地方匠藝的傳統風貌。 為避開沿海強烈的東北季風,整個建築高度偏低,較一般常見的傳統廟宇建築顯得低矮,形成一特別的風格與形式。也因此真武宮日後的歷次修建無法大肆增擴,只能往右側增建,不得不多保留原貌,成為梧棲老街上少數仍保留傳統格局的古廟,此亦其古蹟價值之一。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中市
    梧棲區
    臺中市梧棲區西建路104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201028001號
    2003-03-28 00:00:00.0
  •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民國94(2005)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民國98(2009)年完成修復。
  • 外觀特徵
    梧棲真武宮座北朝南,為二進帶一軒亭的格局,主體建築空間為:山門、四垂亭、正殿,左右配置龍虎井、廂廊,右側增建辦公室、廁所等服務性空間。    自山門、四垂亭到正殿之空間組合,呈一「工字形」平面。此種平面格局在台灣寺廟建築中並不多見,且雖歷經多次修建,仍保持沿海地區低矮的閩南式廟宇建築風格與形式。 山門屋面為三川脊形式,屋脊曲度較平緩,明間中脊上作泥塑脊飾,兩側為螭虎相望之泥塑,脊腹塑雙龍戲珠,規帶頂端飾以獸頭,次間屋脊則不作裝飾性構材。山門背面同樣不作裝飾性構材。四垂亭為捲棚頂,不作中脊,屋面無裝飾性構材。 正殿僅於中脊上置一葫蘆,不另作脊飾,中脊脊腹明間以柳條磚裝飾;次間則使用梅花型花磚。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一、排水與防水設施。 二、木構件之白蟻防治。 三、彩繪之保護。 四、落實定期日常管理維護。
  • 使用情形
    原功能使用,仍維持原有的祭祀活動。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梧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0280
  • 主管機關名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 室內特徵
    因腹地狹小,山門採用移柱法,增加室內進深。 正殿面寬三開間,明間作四柱十一架桁疊斗式構架,次間作五柱十一架桁,為中柱落地穿斗式構架形式。明間前檐廊構架由前金柱向外出兩層出挑栱,並由步通向外出正栱,承接前十一架桁。前金柱與金柱間的構架橫向連繫構件,由上至下依序為束仔、步通及通隨,步通成卵形斷面,步通下置雕有花草圖樣之通隨,其背面不施雕刻。 神龕橫剖看架於楣樑上置補間斗座。明間作二組花草斗座,次間作一花草斗座,其上皆承連圭枋,上作桁引承七架桁。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臺中市
    梧棲區
    西建段
    484
    2
    臺中市
    梧棲區
    西建段
    627
  • 緯度
    24.2566925466137
  • 經度
    120.529019354177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6款
  • 指定(登錄)理由
    建築格局結構完整,特別其木結構粗大而美,在台灣寺廟屬較少見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