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陽明海運

陽明海運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館舍前身為日治時期「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由「日本郵船株式會社」興建,該工程由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的森山松之助技師和井手薰技師所設計,於大正2年(1913年)11月開工,大正4年5月4日(1915年)落成,總共花費約十萬餘日圓。 二戰末期,基隆港區曾遭受盟軍嚴重轟炸,「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的屋頂與圓塔也受損。二戰後,由招商局接收成為招商局基隆分局,並予以整修,民國35年(1946年) 2月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整修,拆除了二次大戰時被炸毀的圓塔部份結構,並重新翻修屋頂。民國40年(1951年) 9月15日,屋頂因火災燒燬而改建。民國57年(1968年)將大門由臨街面改為臨港面。民國61年(1972年) 12月,陽明海運公司成立,改成為陽明基隆分公司辦公室。民國63年(1974年) 北部大地震後將屋頂拆除,改建三樓。民國67年(1978年)以輕鋼架翻修為四批水鐵皮屋頂。民國84年(1995年)招商局併入陽明海運公司,資產由陽明海運公司概括承受。 民國93年(2004年),陽明海運公司將原本為其基隆分公司的本建物,修繕並命名為「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並於同年12月28日開館啟用,期望透過各種文化、藝術、教育、特展及活動等多元方式,永續推動海洋文化教育工作。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基隆市
仁愛區
港西街4 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基府教社字第0920006602號
2003-01-20 15:02:23.0
公告「陽明海運」登錄為本市歷史建築
種類
種類代碼
A6


種類名稱
衙署


現狀
現已改為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一樓為服務台及餐廳,提供售票、服務及活動諮詢,二樓為第一展覽室以及紀念品店,三樓為第二展覽室,四樓為特展室。
外觀特徵
建築風格屬於「歷史樣式建築」,尖頂與圓塔、圓形拱型窗、牛眼窗、牆身滾繞著「橫帶」為特色,建築線條較為簡單,有逐漸轉向「折衷主義」樣式的風格,整棟以磚造結構為主,加上工字樑與鋼筋混凝土(R.C.)樓板,是日治早期在臺灣建築界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的建築。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日常保養包括環境清潔、空氣品質、全境巡察、建物外貌檢查、設施及設備整備。定期維修包括建築結構安全、管線安全、生物危害、潮氣及排水。
使用情形
目前作為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開放參觀。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建築所有人
陽OOOOOOOOO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422-4170
主管機關名稱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所屬主管機關
基隆市政府
室內特徵
建物內部規劃一樓為事務室、接待室、三等等待室。二樓為婦人等待室、一、二等等待室、食堂。三樓全部規劃為設備室,三樓西面的走樓部分為「涼臺殖民樣式」設計,二至三樓樓板,全採用鋼筋混凝土與工字樑結構,以強化建築體結構。 樓頂位於南面朝基隆火車站的轉角位置,日治時期曾有圓塔及尖頂,圓塔所形成的樓板結構部份,採用「工字樑」強化樓板,這也是為何其在二戰期間,雖遭受轟炸圓塔毀損,但主體仍屹立不搖的原因。
是否收費
是否開放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基隆市
仁愛區
站前段
34
緯度
25.132654998208714
經度
121.7400974776402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3款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1.基隆市歷史建築陽明海運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 2.基隆市歷史建築導覽摺頁
指定(登錄)理由
陽明海運與海港大樓同為日治時期西岸碼頭的重要建築,保存了港西的歷史空間以及基隆港發展的歷史脈絡,對於日治時期的航運地位具有特殊意義指標。
網站名稱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09:00-17:00(最後售票時間15:30) 每周一、除夕、大年初一休館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