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廳憲兵隊

澎湖廳憲兵隊位在馬公市「澎湖天后宮」西鄰,原址在清康熙23年(1684)將台灣澎湖收入版圖後,曾被闢為澎湖水師協鎮(副將)署,清法澎湖之役後改以總兵駐防澎湖,協鎮署因此在光緒15年(1889)改為通判衙門。日治之後通判衙門改為澎湖島憲兵分隊隊址,民國34年(1945)國軍接收後,先將憲兵隊營區撥交澎湖防衛司令部運輸組使用,到民國47年(1958)為因應「八二三」金門砲戰的新局勢,改組為馬公港口指揮部。 根據文獻記載,協鎮署的整體格局坐北朝南,北以一座海拔約12公尺的土丘為靠山,南濱馬公灣。在清乾隆時期正面的主建築有「大堂一座三間,大堂前為頭門,頭門前周圍木柵,東西轅門各一,轅門內竪旗二枝,東西鼓吹亭各一間」,大堂以內則有後堂、東西案房、左右護房、花廳、管班房、官廳、厨房等房舍及箭亭、馬房等軍用設施。光緒15年(1889)將協鎮署改為通判衙門時,只對基地上的原有屋舍做一些必要的修繕,並在署旁增建監房及化善所各一處;而本來建在文澳舊廳署右側的「陰陽堂」,也在這時候被一併遷建到新廳署的西南角。一直到日治時期澎湖島憲兵隊進駐之初,通判署內的建物配置都沒有太大的變動。 昭和6年(1931)憲兵分隊將舊有廳舍拆除改建,新建的建築之中除了L形的大廳、及武道廳樓下的倉庫使用混凝土加鋼筋構築之外,武道廳本身、馬房、辦公廳、及6棟宿舍都是和式風格的木造建築;昭和16年(1941)在基地北側的土丘邊坡興建2座防空洞,供憲兵及其軍屬躲避空襲之用。二戰後初期,澎防部運輸組除了繼續使用這些接收的日軍營舍之外,也曾應部隊人數的增加而增添了一些厨房、廁浴等建築,並且將營區西北側的兩棟日式宿舍闢為「女青年之家」。民國47年(1958)金門砲戰爆發之後,軍方不但將運輸組改編為港口指揮部,也增建了餐廳及L形大廳後面的地下戰堡,來增加支援金門前線的運補功能。而營區北側的土丘則因為劃交給空軍防砲部隊接管,而增建了防空砲座等設施。 民國62年(1973),縣政府將港指部北側到天后宮之間的土丘剷平,並拆除位於土丘南側的兩棟日式宿舍,來闢建民族路南段。港指部L形廳的東端因此被削去一小部份,而改用空心磚來填補鄰接道路的牆體;原來位在東南角的營區大門(面向南方)也被剷除,而改在路邊開設了一座面東的大門及左右兩座哨崗。民國84年(1995)L形大廳西北側的兩棟日式宿舍又因為老舊漏雨而被拆除,改建為一棟兩層的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寢室大樓。民國89年(2000),縣政府將港指部營區及其北側土丘一併變更地目為「社教用地」,兩年後又將港指部登錄為歷史建築;到民國93年(2004)軍方將港指部及其北側土丘移交給縣政府,以便進行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整體規劃。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澎湖縣
    馬公市
    民族路22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視字第0910070254 號
    2002-12-16 00:00:00.0
  •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其他說明
    其他歷史遺蹟


  • 現狀
    本標的劍擊室及馬房於民國105(2016)年進行修復工程,目前建築主體完整,現為洪根深美術館。
  • 外觀特徵
    澎湖廳憲兵隊西邊仍保有一道玄武岩圍牆,其指揮部大樓已有九十年左右的歷史,在港指部前有一座地下排水大溝;劍道廳為日式兩層磚木造建築物;日式宿舍擁有沐浴及廚房兩用的磚造煙囪。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保留空間形式及建築外貌,整理庭園空間。
  • 使用情形
    光緒15(1889)年改為澎湖通判衙門,日治時期改為澎湖廳憲兵分隊,二戰後初期,改為運輸組,民國48(1959)年才改為馬公港指揮部迄今。 2008年:「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 2008-2009年:「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修復及再利用規劃設計」(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中華民國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8
  •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港指部於民國91年(2002)縣政府以「澎湖廳憲兵隊」的名稱登錄為歷史建築,營區內包括西側圍牆、L形大廳、劍道廳、馬房、日式宿舍等日式房舍,及民國47(1958)年以後增建的地下戰堡、防空砲座等軍事設施都是頗具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 L形大廳(港指部的指揮部大樓)位於營區大門北側,是日治昭和6年(1931)構建的一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採用日本在關東大地震日治大正12年(1923)之後,所謂改良官舍的建築形式。建築基座以地樑抬高約1公尺,地板通風良好,防潮性能頗佳;主要入口設在南面,有南北向通廊連貫前後階梯;南北面牆外都有東西向的迴廊;整棟建築的南、北、西3面牆下都有向外凸出約15公分寬的犬走(台基),外側做有排水溝,以便將雨水匯集到大廳階梯下那個長、寬、深各約1公尺的匯水處(即被誤稱的「水牢」),再排入下水道系統。劍道廳及馬房位在指揮部大樓西側,是一棟磚木造的一、二層建築,一層的混凝土地坪並沒有抬高,只在每一個房間室內的轉角留設排水孔,利用台基內的陶管把水排到室外的排水溝。 目前僅存的兩棟日式宿舍(獨棟及雙拼各一間)位於基地最北側,都是和式的雨淋板一層建築。木造地板架在紅磚墩及柱墩上,玄關用水泥粉刷地坪,厨房、廁浴地坪則舖磁磚。獨棟宿舍北側有寬敞的檐廊,外接一小片日式庭園;雙併宿舍東側的厨房、浴室外牆各有1座清水紅磚造的煙囪(保存得很好)。日式宿舍後方有一座地面高差2.5公尺以上的土丘,土丘南緣有硓𥑮石砌的擋土牆(兼圍牆)做為區隔,牆邊也密植九重葛,但是在東端卻留有一道簡陋的階梯。土丘上有國軍防砲部隊所建的一座防空砲座,砲座是一層的鋼筋混凝土圓形建築,別有一番戰地廢墟的風味。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澎湖縣
    馬公市
    馬公段
    2448
  • 緯度
    23.564519
  • 經度
    119.56379
  •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款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文化局提供
  •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具建築史上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網站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開放時間
    週三~週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 週一、週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