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月津港聚波亭

鄭氏時期各營鎮分地開墾,當一地形成聚落時便以營鎭或將領的名稱作為地名,而「鹽水鎮」有大龜肉庄聚落,為在臺南縣的屯墾區之一,稱「舊營」。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領有臺灣後,「大龜肉庄」改稱「大奎壁庄」。該地瀕臨倒風内海而形成汊港「鹹水港」,因其有通船之便,成為貨運轉運站,又是諸羅與府城間往來必經之地,人口聚集發展成鹹水港街。 鹹水港亦稱「鹽水港」,其東、西、南三面環水,港道縱橫交錯似弧形灣月,有「月津」、「月港」雅稱,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稱頌其清朝中葉的繁榮景象。 「聚波亭」於月津港三面水流匯集處,西側形成水灣,景色壯麗有「聚波漁火」美稱,為月津八景之一。然1835年《福建通志》:「鹽水港淤塞,舟楫難通」港遂失其能,其景走入歷史。 地方相傳「聚波亭」為鄭氏時期(1661年至1683年)鄭氏部將何積善所建,大眾廟臨月津港,昔日為碼頭而西側建涼亭,供商旅休息。後因港口功能漸失,原供奉於船隻為護航海之神,移至聚波亭。1741年(清乾隆六年)當地建廟,以「聚波亭」為廟名,亦稱「大眾廟」。 本廟主祀唐朝將軍雷萬春「雷府大將」,地方習稱「大將爺」,又有「月港聚波亭」、「聚波亭大眾廟」等。創建說法多指向1741年(清乾隆六年),據廟内留存的1934年(昭和九年) 〈聚波亭重新改筑石碑記〉所述「我月港聚波亭,自前清時代乾隆六年本廟重興」〈重興聚波亭碑記〉,應為1741年(清乾隆六年)本廟重興時所題。 1741年(清乾隆六年)前的聚波亭為「休閒兼祭祀空間」,改建重興後為祀神之廟宇建築。在此後也經歷多次修葺,現正殿三川門對聯「大節茍虧焚香奚益,眾生無愧不拜何妨」,即是鹽水望族葉家葉瑞西所題,由於寓意深遠,深具醒世教化意義,故該對聯的內容一直沿用至今。 歷來相繼增祀各種職能的神祇。如今也是座綜合型廟宇,成為自然崇拜及儒、釋、道等多神的大眾廟,屬臺灣大眾爺信仰中少見。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