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室(文物館)

臺灣在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簽訂後開放外人來臺通商,因此打狗(高雄)與彰化員林之間常有商販往來,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在打狗(高雄)經商的羅厝居民涂心,聽過神父傳道之後深受感動,便約親友後壁厝劉江、崙頭黃過枝、新厝劉鎮等人,並與莊中較有名望人士會商,至打狗邀請神父來羅厝莊開教。於是打狗的天主教道明會士派遣吳萬福神父及林水龍傳道師前來羅厝服務。起初於後壁厝租用民宅當作傳道所及住宅(今張魚教友的住宅舊址),隨著教務擴展,教會又派何安慈神父一起協助教務。光緒2年(西元1876年)吳萬福神父以銀四十大員購得教堂現址,同時設置孤兒院收養遭遺棄之孤兒,開辦了臺灣中部第一間孤兒院,當時稱之為「仁慈堂」。光緒6年(西元1880年)何安慈神父接任本堂之職,至光緒8年(西元1882年)由何安慈神父著手興建具有民宅外觀的第一代教堂,同時也蓋了神父宿舍,為臺灣中部天主教最早新建的堂區,並在日後成為天主教在中部地區的重要據點,成為拓展北部傳教據點的跳板。教堂成立後,光緒皇帝御賜「奉旨敬教」石碑乙面,立於正門上方,與緊鄰下方的「天神鐘」互相輝映。明治38年(西元1905年)馬守仁神父在教堂內創辦一所傳道學校,先後訓練三屆傳道員至全臺各地服務,成為臺灣第一所傳道學校,然第四期起遷至臺北授學。教堂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發生的地震下嚴重受損,原有的三合土製教堂結構受損與屋頂崩塌,馬守仁神父只好先搭建一座臨時教堂以使用,並於次年開始規劃新建第二代教堂。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改建的第二代教堂落成,此時教堂形式結構都充滿歐洲教會西班牙風格。 民國63年(西元1974年)為了紀念羅厝教會開教一百週年,在郭佳信神父的規劃下,建成第三代教堂,此時期的建築體採紅磚閩南式建築,外觀皆為清水紅磚,形式類似美國鄉村式,為簡化的西方傳統式格局,具有閩洋折衷式風格;民國77年(西元1988年)時由瑪利諾會轉交臺中教區管理,但並未調派神父牧職,而由鄰近教會神父代行牧職,直到民國80年(西元1991年)才由黃清富神父駐任。由於教堂年久失修,遂於民國82年(西元1993年)開始整理園區,期間發現良雅約神父的舊墓碑,整理後並設置了記錄耶書受難的故事「十四處苦路園與聖母山」,民國86年(西元1997年)再進行教堂之修建,於教堂前興建新的鐘樓,以水泥磚造方式,融合羅馬式和巴洛克風格,主教堂的整體造型部分採用哥德式裝飾之第四代教堂,為現今樣貌,雖然羅厝天主教堂現貌已非昔日樣貌,但是教堂西南側有一座紅磚造建築物,原為神父講道之道理堂,目前為「羅厝天主堂古文物室」,並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經彰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113年(西元2024年)展開修復工程,並於隔年修復竣工。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埔心鄉
    羅厝村羅永路109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100014565 號
    2002-04-10 09:35:42.0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字第1130481946B號
    2024-12-16 13:44:54.416
    變更登錄範圍
  • 種類
    種類代碼
    A10


    種類名稱
    教堂


  • 現狀
    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室(文物館)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於民國113年(西元2024年)展開修復,並於隔年修復竣工。
  • 外觀特徵
    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室(文物館)屬於寄棟屋根(又稱四披水或四坡屋頂),中脊樑末端與屋簷成45度夾角,共分為前後左右方向斜坡。屋瓦部份,瓦片鋪設以「水泥雙溝瓦」疊接施工,藉由凹凸轉折疊接形成屋面,造型簡易不像日本瓦有曲面精細造型,大棟(中脊)上兩端座有獅頭鬼瓦,大棟則以「京型丸棧二重冠瓦」疊接,而獅頭鬼瓦與隅棟(垂脊)相接處以「三叉瓦」街接,兩端隅棟由「熨斗付.紐冠瓦」疊接,末端再則以雲形鬼瓦及巴瓦收頭。 文物室牆體因為連接教友及長青服務處,因此僅三面牆體對外,牆體構造上採紅磚造承重牆結構方式,牆體結構砌法分為兩種施作方式,施工節點以窗臺為基準,窗臺以下之磚柱為1.5B牆體基座則為1B,採法式砌法;窗臺以上之窗框與磚柱則延續1.5B法式砌法,內框牆面為0.5B順砌,基座則為水泥粉刷形式。大門出入口之戶外臺基,也為水泥砂漿所構成。 文物室空間僅有兩扇門,開口處皆位於正立面(東向),而位於文物室館藏所使用之大門,為雙開木質門扇,上方為三格透明玻璃氣窗,應屬日式唐戶風格。文物室另一端儲藏室空間出入口門扇,則為單開門形式。窗戶形式為木門窗並採用上下拉窗,門窗表面塗刷護木漆,整體呈現胡桃木色系。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於風災震災後進行巡視,若有重大破壞或改變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2.正進行修復工程,建議執行單位務必遵守工地公共衛生安全管理,並按圖施工,避免發生損及文化資產價值之情事。 3.修復工程正在進行,建議管理單位注意工程施作狀況,若有異常狀況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 使用情形
    現正執行彰化縣歷史建築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室(文物館)修復工程,暫不開放參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財OO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室(文物館)屋架屬於洋小屋形式的真束小屋架,以最底部水平構件以陸樑為主構件,垂直構件則以真束為中央分為左右兩側,並作為兩邊合掌與方杖(斜撐)主要垂直力傳遞構件,吊束與方杖則再分擔合掌所承受之重量。真束、方杖及吊束都以榫接方式施作,且使用鐵件多著重於真束接合處。整個屋架構件,除合掌、真束、方杖、吊束屬於角材,其餘木構件部份皆為丸木,整體文物室屋架有一特殊處,因文物室有一處隔間磚牆,且砌至屋頂位置,所以在右側(南向)棟架為直接架於磚牆上方,與左側(北向)形成對比。兩側山牆隅合掌下方並無隅陸樑,而改採端樑方式支撐隅合掌所傳遞之屋頂荷重,端樑施工方式是將隅合掌直接插入磚牆內,下方以同材質圓形杉木依隅合掌屋頂斜角,切斜面直接放置,再由下方突出紅磚或方形木塊作為置放臺座,並以螞蝗釘左右上下四角落加固。除了原有的屋架構造外,修復時另以H型鋼進行補強並作斜撐分散整體屋架的荷重。 在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室(文物館)後段儲藏室與文物室空間,原有是相通的大教室,後為羅厝國小借用期間,因空間使用不足,進行隔間牆施作,分隔為文物室與儲藏室。牆體構造上,外牆磚牆面為清水紅磚,內牆則施作白灰粉刷,兩者視覺觀感不同。整體原有室內地坪因非原貌,故修復後更改為深灰色板岩磚。 目前文物室室內放置羅厝天主堂從創堂以來至今相關歷史文物,包含有第一代天主堂時期的西班牙古鐘「天神鐘」、光緒元年至光緒10年(西元1875年至西元1884年)天主堂古地契、日治昭和年間成立之西樂隊樂器、各式天主教經文等具有相當歷史意義之文物。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埔心鄉
    羅厝段
    816
  • 緯度
    23.9378797700284
  • 經度
    120.513411089593
  •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款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黃英閔主持,《彰化縣歷史建築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再利用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6,P.2-9~P.2-13、P.2-17。
  • 指定(登錄)理由
    就建築與宗教信仰在地方上的意義,及縣內相關建築類型的獨特性,本教堂規模和格局相當完備,登錄為歷史建築理由充足。但因教堂本堂為新修之建築,兩側(尤其左側文物室)反而是歷史原物,因此本次登錄以左側文物室為原則。
  • 網站名稱
    彰化旅遊資訊網-羅厝天主堂
  • 開放時間
    現正執行修復工程,暫不開放參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