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宗聖公祠

宗聖公祠供奉「宗聖」曾子、曾子父親曾點、曾姓遠祖夏禹王及六堆客家曾氏宗族歷代祖先,是臺灣著名的客家宗祠。創建於日昭和2年(1927),日昭和4年(1929)完工。當時由清領時期秀才曾寶琛提議興建,出資者是六堆客家祭祀公業曾裕振、曾啟蒼公嘗,宗祠兼作為到屏東市唸書子弟或辦事族人寄宿聚會之所。日昭和16年(1941),嘗會改名為「曾裕振土地株式會社」,當時亦接受其他同宗族親入股,每股入股金50元,後共籌到股份1,200股,但原則上仍以原有六大戶為主要權屬。太平洋戰爭期間(約1943年),日本軍人借住於此,門窗前的鐵柱均被剪斷以供做戰時子彈的原料。民國87年,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何清朋建築師事務所執行《屏東縣曾姓宗聖公祠調查測繪報告》,該報告提出宗祠價值頗高,亦指出宗祠內已有多處損壞。民國90年,屏東縣政府出版《宗聖公祠》一書,由曾氏後代子孫曾喜城先生執筆,書中讚揚宗聖公祠之建築、工藝之價值。爾後宗聖公祠在專家學者審查後,於民國91年正式被公告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屏東縣政府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縣定古蹟宗聖公祠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主持人為建築學系徐明福教授。主要研究內容係針對古蹟修復前作一詳細之調查研究,並研擬修復建議。民國95年恆春大地震後,宗祠受損嚴重,經「詩人醫師」曾貴海先生等人奔走,當時文建會南下勘察後,決定立即搶修,獲補助6,700萬元修復經費。然而,由於宗祠屬私有財產,為了修復古蹟,屏東縣政府編列了2,700萬元辦理徵收,這也是屏東縣第一個透過土地徵收搶救的古蹟。經過3年修復,民國101年8月宗聖公祠修復工程竣工,再現上世紀初的富麗堂皇。 當時由前清秀才曾寶琛提議興建,出資者是六堆客家祭祀公業曾裕振、曾啟蒼公嘗,宗祠兼作為到屏東市唸書子弟或辦事族人寄宿聚會之所。 昭和16年(1941年),嘗會改名為「曾裕振土地株式會社」,當時亦接受其他同宗族親入股,每股入股金50元,後共籌到股份1,200股,但原則上仍以原有六大戶為主要權屬。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人借住於此,門窗前的鐵柱均被剪斷以供做戰時子彈的原料。 民國87年(1998年),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何清朋建築師事務所執行《屏東縣曾姓宗聖公祠調查測繪報告》,該報告提出宗祠價值頗高,亦指出宗祠內已有多處損壞。 民國90年(2001年),屏東縣政府出版《宗聖公祠》一書,由曾氏後代子孫曾喜城先生執筆,書中讚揚宗聖公祠之建築、工藝之價值。爾後宗聖公祠在專家學者審查後,於民國91年(2002年)正式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民國92年(2003年)屏東縣政府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縣定古蹟宗聖公祠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主持人為建築學系徐明福教授。主要研究內容係針對古蹟修復前作一詳細之調查研究,並研擬修復建議。 民國95年(2006年)恆春大地震後,宗祠受損嚴重,經「詩人醫師」曾貴海先生等人奔走,當時文建會南下勘察後,決定立即搶修,獲補助6,700萬元修復經費。然而,由於宗祠屬私有財產,為了修復古蹟,屏東縣政府編列了2,700萬元辦理徵收,這也是屏東縣第一個透過土地徵收搶救的古蹟。 經過3年修復,2012年8月宗聖公祠修復工程竣工,再現上世紀初的富麗堂皇。修復團隊包括規劃監造趙崇欽建築師事務所,施工廠商慶洋營造有限公司與工作報告書永達技術學院賴福林教授等。修復成果並榮獲第13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建築類「優等」,也是當屆唯一的古蹟修復工程案。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屏東市
    勝豐里謙仁巷23 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資字第0910000098號函
    2002-01-08 10:46:29.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開放參觀與活動辦理空間(需申請)
  • 外觀特徵
    宗聖公祠包含傳統之木構架、磚造及RC造三種構造方式。構造上主要以磚砌牆體為主,RC構體為輔,獨立柱及樑的部分為RC構體,砌磚工法類似荷蘭式砌法,構造方式可以視為早期使用部分RC構造之加強磚木混合構造方式,建築造型與裝飾則是傳統閩南建築與日治昭和時期流行的仿巴洛克樣式之混合樣式。 整體空間 宗祠座落土地範圍南自自由路起,向北則到今台鐵之鐵軌處,占地約一甲四至五分地。宗祠最初設立時,宗祠朝前望是萬年溪,宗祠前方尚設有半月池。後因土地產權轉移及都市化結果,半月池已填平設置三樓之樓房,北向之空地亦逐漸蓋滿建築,宗聖公祠之環境氛圍與建築氣勢遂逐漸被削弱。建築本體為一座北朝南之二廳二橫屋之平面,空間平面可大致可在水平向分成中軸、過廊及橫屋三部份,以中軸之面寬最大,過廊與橫屋之面寬約略相等。而縱深則依前廳、天井及後廳亦有三部份之別,中軸線在正廳之後設有六堆客家建築祖堂特有之化胎。 前廳前檐廊步通為圓形斷面,穿出木短柱後,下方以通橢螭虎副拱接圓斗上托弧形正拱,再以吊筒收尾承簷檁。步通上方以獅座為斗座,獅子頸部的鬃毛飄逸生動,左右互看嬉戲,與流蘇花籃造型吊筒形成進入宗祠之視覺焦點。 前廳棟架為大跨距之三通五瓜形式,大通為上窄下寬之蛋形斷面,具有葉金萬匠師一系之特色。大通之上方以趖瓜筒瓜腳修長,刻工精細,大通下方之鳳形雀替為仿作新品;二通、三通至頭巾處以立瓜筒上接八角形疊斗。 花拱主要以面對明間出拱,可見具葉派特色之螭虎栱。後左、右步通上方以象座為斗座,祥象造型生動面帶慈祥,左右對看關愛,與牡丹花冠造型吊筒作為前廳明間視景終點。 後廳前簷步口天花為捲棚形式,步口棟架較前廳大,左、右步通上之四個獅子斗座,公獅開口含珠掛王牌,母獅閉口掛圓牌,左、右公母前後對角互看之情境,俏皮生動有趣。步通穿出木短柱,下方以通橢螭虎副拱接圓斗上托弧形正拱,再以流蘇花籃造型吊筒收尾承簷檁。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 使用情形
    開放參觀與活動辦理空間(需申請)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屏東縣政府
    建築所有人
    屏東縣政府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室內特徵
    自中軸線起空間自前而後依序為門樓、禾坪、前廳、天井與過水、與後廳;左、右橫屋則為間房、左、右堂及間房。前廳以中、邊門作主要出入通道,內部上方左右原各掛鐘、鼓一座。後廳為宗祠之主要中心,廳內之空間高聳,加上精緻華美之木屋架,木雕及彩畫,再配以重複出現之匾額、楹聯等,形塑該空間作為一祭祀用途。 宗祠木結構部分,三川殿及正殿的三通五瓜疊四斗的斗拱,是葉萬金老匠司的晚年傑作,三川殿大通的彩繪是當年臺南名師陳玉峰的名作「八仙過海」,在裝飾工藝方面,剪黏帶騎及文場人物、走獸、花卉都非常生動,特別是龍的造型,配合建築機能,在各部位都有特殊的造型設計,值得品味與學習。 其泥塑部分,則以三川殿對看牆的龍、虎堵最為精采,當年由新竹、臺南二派匠司分別承造,在「拼場」過程中各出絕活,後由新竹匠司獲得彩金。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 緯度
    22.667194
  • 經度
    120.491583
  •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