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於西元1952年興建完成,橫跨雲林、彰化2縣,採用華倫式桁架結構系統,全長1939.03公尺,是當時遠東第一長橋,深具國際知名與歷史價值。 西螺大橋座落於濁水溪下游,橫跨於濁水溪之上,聯接彰、雲兩縣。 興建西螺大橋的推動工作,始於日治時期的昭和年間,經民間各界推動多年,以及「西螺架設濁水溪人道橋同盟會」的積極推動建橋事宜,終於在昭和十三年(1938)正式動工興建,但是完成橋墩工程後不久即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橋梁主體工程為之延宕,甚至隨著戰事的演變而終至完全停工的狀況。 民國三十九年(1950),在美援的協助下,西螺大橋確定復工計畫,但因韓戰爆發,鋼鐵原料短缺,大橋架設工程延至民國四十一年正式開始,並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完工。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橋面寬約7.3公尺,大橋之結構組成,可分為下部結構之橋墩部分與上部結構之橋桁部分;橋墩部分興建於日治時期,可分為門架式 RC 橋墩與兩岸堤防之橋台部分,其上支撐橋梁結構;橋桁部分興建於二戰後初期,構造方式為由鋼材料組成支撐結構之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鋼梁,其下部構造舖設混凝土提供為車行交通之路面。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雲林縣
    西螺鎮
    145 縣線道濁水溪上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九十府文展字第9032003821 號
    2001-10-31 10:10:11.0
  • 種類
    種類代碼
    A15


    種類名稱
    橋樑


  • 現狀
    今因運輸功能被後起的中沙大橋取代,使得這座華倫氏穿式造型的橋日趨沒落,目前依然開放通行
  • 外觀特徵
    具歷史價值。西螺大橋橫跨雲林、彰化二縣,採用華倫式桁架結構系統,全長1939.03公尺,是當時遠東第一長橋,世界第二長橋,深具國際知名與歷史價值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橋樑結構、橋墩基礎結構安全性。
  • 使用情形
    站在橋上可盡攬濁水溪曲流地形之變遷,具地理、歷史、教育觀光之特質。目前保存良好,近期有重新維護油漆,正在使用中。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彰化縣政府財政處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資課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5325191
  • 主管機關名稱
    雲林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緯度
    23.8115052980097
  • 經度
    120.460628966445
  • 法令依據
    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十七條之一暨歷史建築登錄及輔助辦法第七條。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大橋調查研究計畫
  • 指定(登錄)理由
    西螺大橋橫跨雲林、彰化二縣,採用華倫式桁架結構系統,全長1939.03公尺,是當時遠東第一長橋,世界第二長橋,深具國際知名與歷史價值。
  •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