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台南放送局

日治時期臺灣廣播放送是以日語播音為主,民眾接觸屬音樂娛樂為最。直至1937年(昭和十二年)中日戰爭爆發,廣播宣傳於戰事中達成效,使其拓展並奠定日人於亞洲廣播地位的重要性。 「台南放送局」係當時日治時期全臺灣位處最南端的放送機構,播送範圍以臺南及高雄為主,統轄「放送所」和「中繼收信所」(位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即今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內),「台南放送局」即為南北傳遞的中繼受信機構,使初期臺灣廣播傳遞建構完善。 二戰後,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0月18日由國民政府正式接收機構,幾經改制後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接管,並編入組織改稱為「臺南廣播電台」。解嚴前,廣播發展主要聯繫於軍事心理戰,另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導致各地電台遭破壞等,故長期以來相關資料均不對外開放,所能得知的史料甚少。 戰後的臺南廣播電臺,隨時代演進與設備的新增汰換,更能妥善發展廣播業,且轉播部分佔百分之60%。直至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臺,中國廣播公司肩負文化與文化廣播的任務,於同年6月裝設短波基對海外開播,名為「自由中國之聲」廣播,以此奠定對海外廣播基礎。 1968年(民國五十七年)中廣藉由調頻電台的成立,將國內廣播帶入新紀元,於1987年(民國七十六年)元旦,首先推出調幅立體廣播節目。隨著都市環境變遷與都市重劃,1997年(民國八十六年)中廣臺南臺遷出大南門公園,於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5月由臺南市文化基金會進駐,至2001年(民國九十年)7月16日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基金會遷出。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