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濁水溪下游溪州段

      濁水溪為台灣最長的河流,主流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間的佐久間鞍部,由高海拔往下流自陳有蘭溪後,河谷漸行開闊,坡度減緩,網流開始出現。自水里至鼻頭子間,先後匯入水里溪、清水溝溪、東埔納溪及清水溪等,以鼻子頭隘口為扇形,向西形成沖積扇。二水位於濁水溪沖積扇扇頂部位,是河流湧出山隘進入平原的出口。因此一旦發生水災,便容易造成嚴重的損失。

  明治三十一年(1898)發生戊戌水災,因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嶺潭潰決,流路北移,使得洪水從原河道(今西螺溪)流入舊濁水溪故道(二水→鹿港、福興流路),使得舊濁水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水災造成當時濁水溪兩岸損失慘重,洪水由現今濁水溪至彰化縣二水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當時的北斗街、埤頭庄,進入二林庄,往西進入沙山庄(今芳苑鄉),在偏向西北方向由福興的麥嶼厝出海。

  大正元年(1912)台灣總督府開始進行護岸工作,隔年3月完成。分為第一、第二、第三護岸;第一護岸是自濁水溪右岸築到南投聽濁水庄附近,以防洪水沿右岸而下。第二護岸築於鐵道橋(今二水鐵路橋隘口)上游左岸,以防清水西坡壞鐵路。第三護岸築於鐵道橋下游左岸,將溪流的水導入濁水溪主流及西螺溪,而新虎尾溪除是灌溉用水外,則是防堵洪水流入。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彰化縣溪州鄉溪州大橋
  • 事件
    1898年戊戌水災、1959年八七水災、2001年集集共同引水工程、2010年反國光石化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098653832024
  • 所在地-經度
    120.46489648691409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濁水溪下游
  • 參考資料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2014。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 北斗 二林》,台北:台灣學生,2004。
  • 隸屬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撰寫者
    李侑紜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09865383202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46489648691409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彰化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溪州鄉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溪州大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