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為台灣最長的河流,主流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間的佐久間鞍部,由高海拔往下流自陳有蘭溪後,河谷漸行開闊,坡度減緩,網流開始出現。自水里至鼻頭子間,先後匯入水里溪、清水溝溪、東埔納溪及清水溪等,以鼻子頭隘口為扇形,向西形成沖積扇。二水位於濁水溪沖積扇扇頂部位,是河流湧出山隘進入平原的出口。因此一旦發生水災,便容易造成嚴重的損失。
明治三十一年(1898)發生戊戌水災,因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嶺潭潰決,流路北移,使得洪水從原河道(今西螺溪)流入舊濁水溪故道(二水→鹿港、福興流路),使得舊濁水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水災造成當時濁水溪兩岸損失慘重,洪水由現今濁水溪至彰化縣二水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當時的北斗街、埤頭庄,進入二林庄,往西進入沙山庄(今芳苑鄉),在偏向西北方向由福興的麥嶼厝出海。
大正元年(1912)台灣總督府開始進行護岸工作,隔年3月完成。分為第一、第二、第三護岸;第一護岸是自濁水溪右岸築到南投聽濁水庄附近,以防洪水沿右岸而下。第二護岸築於鐵道橋(今二水鐵路橋隘口)上游左岸,以防清水西坡壞鐵路。第三護岸築於鐵道橋下游左岸,將溪流的水導入濁水溪主流及西螺溪,而新虎尾溪除是灌溉用水外,則是防堵洪水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