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彰化縣溪州鄉的莿仔埤圳,當初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溪州的土質多為貧脊的沙礫,居民為生活所需,進行開設。乾隆時期,由鹿港遷來此的陳四芳進行開鑿,其後又有彰化的蔡壽星、埤頭的許烏美、溪州的葉惠清等,前來拓墾,並進行水圳的管理;日治時期,政府為開墾濁水溪下游的腹地,要求當時的管理者─葉惠清將管理權交予政府,進而使莿仔埤圳成為台灣第一條官設水圳。此外,政府更採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引進濁水溪水,並在明治40年(1907)至明治43年(1910)間,擴增莿仔埤圳的引水規模。而莿仔埤圳主要灌溉彰化的溪州鄉、埤頭鄉、二林鎮、芳苑鄉等西南地區,總長約23公里,是彰化第二大的灌溉系統。 明治44年(1911)濁水溪堤防的興建,農民開始引進濁水溪水灌溉。因溪水含有大量的泥沙,養分豐富,有助於地利、增肥等,農民會在農閒時,將溪水引入,藉由沉積的方式,使旱田得以變為沃田。此外,溪州鄉的人口,也沿著水圳聚集,逐漸形成了伴水而居的聚落。 2011年因中科四期開發計畫而引起的護水運動,莿仔埤圳就佔據了關鍵角色。中科為調動農業用水,欲以莿仔埤圳的源頭,開展地下引水工程。此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反彈,認為政府不應為工業用水,搶走農業用水,進而使水資源的分配問題受到各界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