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乾德宮

跟乾德宮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乾德宮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乾德宮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乾德宮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現今的田中鎮乾德宮是於大正8年(1919)「遷建」而成,主要供奉主祀神明「田中媽」(田中媽祖),部祀神明有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註生娘娘。據史料記載清康熙36年(1697)乾德宮當時名為天后宮,位於悅興街現址的田中梅州里,後被規劃為北斗鎮大新里正新畜牧場內,但因為族群的械鬥衝突,加上濁水溪氾濫商議作遷建,分為前、中、後殿抽簽決定,其中中殿為漳州人取得,分得廟內法器及法物,遷居於田尾鄉睦宜村。後殿為泉州人取得,分得湄州祖廟開基軟身天上聖母一尊及神仙法器於東螺,後遷至北斗街即今日的北斗奠安宮。前殿由另一群漳州人取得,分得獅座兩座,龍柱兩座、匾額及法器,遷至田中沙仔崙建天后宮,即是現址的受天宮,而天后宮因為雍正年間地區規劃,再加上火災、水患之故,故搬遷至現址改稱乾德宮。

      田中鎮乾德宮的來源是根據日治時期《寺廟台帳》的記錄,主神媽祖源自悅興街,後因洪水(濁水溪氾濫)遷至沙仔崙;大正8年(1919)又移轉至田中街現址。對於遷移至沙仔崙原因,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悅興街經洪水沖毀,居民及寺廟轉入沙仔崙,而寺廟為臨時性小廟,後來才因聚落發展,在光緒8年(1882)陳傳宗捐獻下,乾德宮正式建廟,廟內因此才有他的長生祿位。再根據清人朱漆及其男媽賜捐贈的乾隆60年(1795)〈新社宮天上聖母碑〉,仍然在乾德宮內。由此可見,乾德宮舊址在悅興街,而宮名為新社宮,在乾隆60年(1795)便存在。 第二遷移原因,是田中的地方人士認為的,他們指出明治31年和明治32年(1898-1899年)沙仔崙多次發生水災和火災,因此導致沙仔崙人陳紹年主張開墾田中央,其後乾德宮在明治34年(1901年),轉至田中。後來,大正8年(1919)在魏國楨等相關人士努力下,建造新廟。兩種遷移的說法,各有合理與史料支持,因此目前沒有共識。 1983年12月24日,田中鎮乾德宮舉行了一次臺灣戰後以來最大一次建醮拜拜。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乾德宮 / 撰寫者:陳志康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00058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中鎮員集路二段471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860616
所在地-經度
120.584969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乾德宮
參考資料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乾德宮,網址: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tianjung/0712010-GDG 王志宇,〈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乾德宮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2(2011年6月),頁139-159。
資料來源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清領時期 (1683~1895)/戰後時期 (1945~)
撰寫者
陳志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