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港丁家古厝

「新協源」丁家大宅(今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130、132、134號)原屬王氏所有,丁氏於光緒19年(西元1893年)因家族成員增多,舊宅不敷使用而向原屋主王後錦、王後隨所購買,購買之前,此宅似乎已具備現今所見之樣貌。當時(西元1886年)丁醴澄進士已過世,但其直系後裔,即丁協源六房,則依分配遷入新購店屋中。鹿港五福街上的店厝於道光10年(西元1830年)前已形成,據信此宅之始建時間則更早於道光10年(西元1830年)。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丁氏舉家內徙中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陳埭鄉故居,隨後舊協源毀於戰火,新購之新協源亦遭日軍占用。明治29年(西元1896年)丁寶華由晉江返回鹿港,於原地上重建舊協源,此後丁協源族人亦陸續返回鹿港。光緒28年(西元1902年)丁寶光逝世於晉江陳埭故居,進士夫人徐牙、寶光妻蔡秀瓊攜幼子返臺,整頓家園祖業,是丁協源最後返臺者。此為丁家購入之後首次的整修工作。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市街的衛生、安全等新式觀念引進臺灣,逐步放全臺實施市街改造。鹿港街於昭和9年(西元1934年)施行「市區改正」將五福街上原不見天之軒棚全數拆除,此外,將街旁兩側建築物各往內拆除約4.5公尺(約一個院落大小)。丁家新協源之「瓦店」第一落部分悉數遭到拆除,因而另建二樓起之洗石子裝修之仿洋式立面。此時期之建築開始出現西方近代建築式樣,大面積之開窗、簡單之線腳框格及出挑陽臺等特徵。取代了明治、大正時期以造形繁複之山牆與歐洲古典建築語彙取勝之建築趨向,充分反應出當時之建築思潮與建築技術,此為丁家購入此宅後之第二次整修。 後落之住宅部分,在日治時期之後僅有零星之修繕事項,以及因應家族成員日益增多而進行的隔間調整,整體架棟並未做大規模之整修,民國68年(西元1979年)丁家曾標購一批電焊以進行照廳及正廳屋架之楹仔補強,但未抽換舊料,時至今日,於這些架棟上仍可見昔日用以補強之電焊;此外,為改善屋面漏水,丁家也對正廳及照廳屋面進行修繕工作,更換了部分毀損的屋瓦。 丁家大宅「丁協源」之建築體,自從清末丁家購入之後,並未有過大規模的修、改建,依然保持著原有之風貌。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地震前,木構件因嚴重腐朽,導致震後,古厝屋頂及二樓部分倒塌。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經彰化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展開修復工程,並於民國94年(西元2005年)修復竣工。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鹿港鎮
    中山路130號
    2
    彰化縣
    鹿港鎮
    中山路132號
    3
    彰化縣
    鹿港鎮
    中山路134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89彰府民宗字第202916號
    2000-10-25 09:43:43.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 現狀
    鹿港丁家古厝於民國89年(西元200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4年(西元2005年)修復竣工後,建物狀況良好,目前除部分空間出租為商業使用外,其餘全區開放參觀,供各級學校學生作戶外教學之用。
  • 外觀特徵
    鹿港丁家古厝位於鹿港五福大街(今中山路),由於大街是鹿港的商業街道,所以在臨街的房舍設置店面,做為經商的用途。故丁家大宅「新協源」之配置係由「瓦店」與「厝」所組成,以因應經商與居住兩種不同需求。空間規畫方式是將沿中山路(昔日之五福街)部分,依基地面寬等分成三間店面,每間面寬一丈六尺。瓦店之後為「翼仔」,翼仔之後,三筆土地合併規畫成格局完整的傳統合院,為丁家的起居空間,最終形成三坎(三間店面)三落兩過水之大宅,是鹿港「店厝」中的特例。 丁家大宅的整體面闊縱深比約1:10,以線性方式來串連並區分不同的生活空間,如前落的「瓦店」,兼具商業活動與部分居住特性,後落的「厝」則因應居住需求,而採取傳統合院的建築格局,一動一靜拿捏得十分合宜,由於前後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丁宅空間及構造均較為繁複。 牌樓面是昭和9年(西元1934年)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時成形,其立面為洗石子裝修之仿洋式立面,女兒牆突出不多,外觀較為平實,注重使用機能,反映出當時近代化的建築思潮;此外,採用RC構造,使其跨度較大、材料強度上較磚木構造為佳,建築物開口形式與出挑等得以更自由發揮,使得立面上出現水平窗帶、出簷及出挑小陽臺,此項特徵反應了當時先進之建築技術。 市區改正後,瓦店臨街約一進半左右改建為加強磚造之西式樓仔厝,部分的楹仔也改為格子狀之鋼筋混凝土小樑,以承接二樓樓地板,後端採原有形式,前端之部分則改為平頂。瓦店的屋脊採傳統作法,以磚砌成工字型,再以疊瓦方式塑造出主屋脊的厚實感。左翼仔採硬山捲棚式形式,右側翼仔已改為磚坪形式。照廳之屋脊採馬背脊之硬山形式,末端有小曲度起翹,其構造為傳統做法。照廳屋脊分為三段,中央高、左右低,但是左右屋脊極短,大脊之起翹曲度脊作法與正廳相同,脊堵頗為厚實,脊堵下側有柳葉透空花磚。中落井深兩側之翼仔屋頂採硬山馬背形式,屬水型形式。正廳屋頂形式與照廳類似,同樣為筒板屋頂,屋脊較兩側脊微昇,中脊分為三段,脊堵填柳葉透空花磚,實心部分以彩瓷脊泥塑花草裝飾。後院棧間屋頂採硬山馬背式。中落照廳及後落正廳在屋脊的處理上,善用其三開間面寬50呎的超大尺寸,將明間屋脊寬度加大,遠眺時有五開間之效果。 丁家大宅屋身構架分為棟架及承重牆兩種。瓦店以樓井為界,前半段採加強磚造,後半段為承重牆構造。正立面之牆身除抹灰泥外,另加洗石子,背面則以磚砌抹白灰為主。地坪部分亭仔腳為吉祥紋飾地坪,為數年前鎮公所推動鹿港市區改造計畫時所鋪。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些微植生,建議管理單位應清除,避免竄根影響建物。 2.第一進牆體較為潮濕,壁癌嚴重與發霉情況,建議管理單位可用除溼機除溼。 3.第二進壁體水痕,建議管理單位應檢視是否漏水情況。
  • 使用情形
    丁家古厝之利用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瓦店保留做為商業用途,分別出租做為餐飲空間使用,後面合院則為展示空間,開放民眾參觀,正廳為原本機能,做為祭祀空間,供丁家子孫祭祖之用,同時也兼作靜態展示之用,其他室內空間則作為展示廳,展示主題以清代仕紳家族史與生活為主,除建築本體與存留構件外,陳設家族古文書契、老照片、家具等原貌或修復之實物,兼具鄉土教育、文化資產保存及家族紀念性,並提供預約解說導覽服務及相關刊物紀念品。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丁OOO
    建築所有人
    丁OOOOOOOOOO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鹿港丁家古厝第一進縱深約10餘公尺,內部設有樓井,做為房舍內部採光與通風之用,室內原開設拱門,可與兩旁店面相通。中埕前有一口井水,為昔時丁家飲用水的來源。整體建築進深長達70餘公尺,昔時鹿港街鎮設有隘門防禦,而本宅的後院亦設有二道門扇,做為自宅的防禦設施。 丁家大宅的「瓦店」為兩樓起,一樓為經營販賣之所,二樓則提供日常居住休憩之用。由於瓦店之進深極大,因此通風、採光條件較差,有鑑於此,在店面中央設置樓井、於樓井上之屋面設採光天窗,以利一樓之通風、光線,以及一二樓間之互動。樓井因位置及明亮的特性,成為店面視覺的焦點,因而其欄杆常雕飾得非常華麗。 中廳也稱為小廳,位於店口之後,是店主人接待賓客及較為隨意的休憩地方,與店口之間隔以可拆卸之樘板,以區分內外。中廳之後,開始屬於居家使用的空間。中廳之構造,如同瓦店之其它部分,其側牆採用鹿港店仔之一般作法,即與鄰屋共構並將支撐屋頂之楹仔兩端嵌入共用山牆中。 第二進為四合院建築,門廳正門兩旁有泥塑作品,分別是「孔明夜進出師表」、「狄仁傑望雲思親」及「和靖詠梅」、「羲之喜鵝」泥塑,目前泥塑的作品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完成修復。丁宅照廳之入口採塌壽式作法,除正面之外,兩側也有門。其內部中間採穿斗架棟,採九架楹,前二架、後單架出檐,以較密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承接楹仔,柱間不施樑而用若干束仔來連繫,柱間之板壁則施作彩繪與書法,這種作法多見於中部地區的民宅及祠廟。照廳的兩側則為承重牆之結構系統。丁宅之照廳擁有藝術水準極佳的木雕、凸字泥塑,以及仕女畫等裝飾。其步口門堵上之木雕題材為「書卷」、「麒麟馱書卷」、「玄龜負書匣」等,具有傳統形、音、義等吉祥意涵,以勉勵子孫延續丁家世代書香的優秀門風。照廳內兩側壁堵為秀麗的仕女彩繪,配合著詩詞,呈現出高雅的風格。這些板壁彩繪為鹿港畫師郭友梅的作品,完成年代約在光緒19年(西元1893年)前後,雖晚於潭子摘星山莊、臺中張廖家廟,但畫風相近,極為珍貴。 正廳是丁宅位階最高的空間,其格局方整,尺度上比照廳大。木構件為抬樑與穿斗之混和形式,以穿斗式為主,正廳採十一架楹,前二架出檐。正廳的內側中央的神龕奉祀著丁家祖先及神明,為丁家的祭祀空間,神明廳擺設三層供桌,分別為頂桌、下桌及八仙桌,正廳兩旁木屏牆面,符合傳統民居「左字右畫」的作法,此書法是鹿港士紳蔡穀仁臨摹清代書法家陸潤庠的《滕王閣序》及徐有韜的書法墨跡。神龕隔板兩側之附壁柱頂端有鳳凰造形之雕刻,令正廳的裝飾性增色不少。就裝飾而言,照廳的華麗襯托出正廳莊嚴卻又不失清麗的空間感,表達出兩者截然不同的空間意涵;此外,匠師也藉由地基墊高,屋頂抬升的方式,強化了正廳的儀典性。照廳及正廳之牆體可分為壁板、磚抹灰泥及邊仔壁三種。 深井兩側翼仔之屋身的屋架為七架楹,一側單架出檐,另一側將楹仔擱於山牆斜面上,並有劄牽樑與正廳步口棟架作橫向聯繫,為兼有穿斗與承重牆構造之屋架,天花板設有暗仔樓。 鋪面方面,瓦店店面中130號及132號為水泥砂漿地坪,134號為地磚。二樓的樓頂廳為斜鋪尺磚;屏後房部分,三間瓦店均不同,130號為檜木地板,134號為丁鋪尺磚,132號為六角形灰泥壓模地坪。大厝方面,前落深井地坪採卍字型砌清水磚;中埕深井之地坪採長形石板,四邊以石砛收邊;後尾埕採丁鋪清水磚地坪。照廳步口為長形石板斜鋪,室內為尺磚;鋪法因空間而有所不同,明間地坪採斜鋪,次間地坪採丁鋪,正廳步口採尺磚人字形砌並以石砛收邊,其外圍尺磚較內圍者大,隱喻出丁之意涵,作法罕見。正廳地坪為尺磚,明間與次間之鋪法皆不同。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03
    2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04
    3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06
    4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07
    5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08
    6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09
    7
    彰化縣
    鹿港鎮
    鹿和段
    610
  • 緯度
    24.053360657452
  • 經度
    120.435736511998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鹿港丁家古厝01


    拍攝時間
    202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鹿港丁家古厝02


    拍攝時間
    202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鹿港丁家古厝03


    拍攝時間
    202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鹿港丁家古厝04


    拍攝時間
    202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鹿港丁家古厝05


    拍攝時間
    2021年


  • 指定(登錄)理由
    鹿港丁家古厝是目前臺灣僅存清朝三間店面內套四合院之案例,其創建期格局研判為清道光、咸豐年間所建的二間店面,後於光緒年間增建一間店面,並改建原有兩間店面的中後段成為內套四合院的建築,其後並於日治時期五福街(不見天街)拓寬時,局部改建前方店面,形成三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精美建築,文化價值頗高。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