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港金門舘

臺灣有三座金門舘,分別位於艋舺(萬華)、臺南安平及鹿港。金門舘主祀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 嘉慶年間,信士供奉蘇府王爺神祇自臺灣府城經鹿港,將神像留在此地供奉。鹿港金門舘之前身為浯人許樂三所居屋宇,在乾隆51年(西元1786年)前既有,許氏為平定林爽文事件之大將福康安之幕佐,福康安率大軍平林爽文事件時,金門舘之位址即為幕佐辦公及居住所在。乾隆52年(西元1787年)林爽文事件平定,或曰神祐平定,因而水師官兵謹奉之蘇府王爺信仰在鹿港日益興盛。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安平水師左营遊擊一員移駐鹿港,隨營移防眾多金門鎮之营兵,遂有建舘祀奉之迫切與必要。嘉慶10年(西元1805年)鹿港士紳許樂三命其子薄賣房舍,改建成金門舘,做為蘇府王爺的廟宇。金門舘原名「浯江舘」,在禮制上為祀奉蘇府王爺之廟宇,而空間使用上則是水師班兵「伙舘」之功能,許樂三敬獻「浯江舘」匾,今懸掛於正殿。    道光11年(西元1831年)金門舘因年久失修,由鹿港遊擊溫兆鳳發起重修,同年鹿港左營遊擊劉光彩抵達鹿港任職,再倡議重修,並得到士紳的捐資,此次重修共募得1800餘元。金門舘自道光12年(西元1832年)2月動工,道光14(西元1834年)年4月完成修復。並聘請開臺進士鄭用錫擔任總理,參與金門舘的重修,工程完成之際,鐫刻「重修浯江舘碑記」,而倡議重修的左營遊擊劉光彩,則敬獻「過化存神」匾,目前懸掛於正殿。    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彰化地震,金門舘廟宇受損,咸豐5年(西元1855年)進行重修。此次的重修,得到水師軍隊參與捐資,重修完成後,鐫刻石碑於拜殿牆面,是廟方的重要文獻。    日治時期,金門舘曾於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局部重修。二戰後,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曾有一度重修,由舘內贈匾「宏揚先緒」匾可資證明,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由管理人卓神保發起重修正殿、廟房與三川殿。民國83年(西元1994年)6月由政府進行古蹟修復,並保留三川殿龍虎堵等舊有彩繪,其餘彩繪則由臺南陳壽彝、潘岳雄及和美陳穎派匠師施作,完成金門舘的廟宇彩繪。民國88年(西元1999年)金門舘舉行安座慶典,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經彰化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再次進行修復工程。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鹿港鎮
    金門街54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89彰府民宗字第202916號
    2000-10-25 14:01:51.0
    變更/修正
    府受文資字字第1110115608號
    2022-04-01 00:00:00.0
    名稱誤繕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字第1110135443號
    2022-04-18 00:00:00.0
    公告範圍誤繕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鹿港金門舘於民國89年(西元200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於民國112年(西元2023年)完成第一期修復工程,現正進行第二期工程,暫不對外開放。
  • 外觀特徵
    鹿港金門舘外觀為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尤其以泉州風格為主。廟宇外觀典雅,裝飾較為簡單,以藍色為廟宇的主要色彩。金門舘之平面格局,大體而言為兩進三開間兩護室之「街屋型」廟宇,即第一進為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組成第二進,左右各有廂房,而三川殿及正殿左右次間均作提供住宿之房室,相對縮窄祭祀之空間,拜亭則相對寬敞,作為提供進餐或交誼的活動空間。整座建築由各進之牆面相夾形成縱深式發展,其格局不似廟宇,卻與臺灣長形街屋之格局類似,此或與金門舘之前身為許樂三所居之屋宇改建為伙舘之變遷有關。其中有兩點與臺灣常見之中型廟宇有相不同之處;其一房室之設置往往皆設於較次要的位置,金門舘則在三川殿與正殿兩側各有房室一對,以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因此三川殿與正殿的空間就相對地減小,整座廟宇內,拜殿成為最開曠的有頂空間,這在臺灣中型廟宇實屬罕見。其二金門舘之三川殿中路,於後三架楹下方原設有屏門,平常僅由兩側通行。此種型式不見廟宇格局,卻偶見於四合院民宅之門廳空間。此屏門之設置,蓋因金門舘一為許樂山所居之屋宇改建,另則作為班兵伙舘駐紮之私密性需求。 鹿港金門舘之屋面皆屬單簷式,其中三川殿與拜殿於硬山屋面上施作三川脊。正殿雖亦為硬山頂,但屋脊則為單翹脊。兩廂部分較為特殊,其屋面由牆垣頂部向內傾形成單斜式。在脊飾方面,正脊為主要的重點。三川殿正脊中段有「雙龍搶珠」脊飾,並有許多植物紋樣之剪黏。拜殿正面之脊飾較多,正脊中段之左右兩側為魚龍,中央為葫蘆飾,剪黏部分則為繁複的植物,垂脊部分之裝飾亦較三川殿為多。拜殿陰坡面之脊飾則顯得較為平淡。正殿屋面之脊飾為金門舘中最美為樸素者,無剪黏裝飾,僅以鏤空花磚置於脊垛。脊飾之外,金門舘屋面之瓦當與滴水上都雕有不同紋樣。牆垣為磚砌,臺階多為唐山石所構成。 三川殿為三開間的建築,正面為格扇,格扇上段的「花心」採線條簡單的直櫺,下段的「裙版」則以螭虎圍爐為裝飾。三川殿的龍虎堵以彩繪方式呈現,白色的牆底,繪上黑色的線稿,對比搶眼,這種作法在臺灣的寺廟相當少見,兩旁木牆也是以彩繪方式繪成龍虎相對,龍虎的姿態生動有力,展現出神獸護廟的氣勢,是金門舘先前重修所保存下來的古老彩繪。現今的門神為潘岳雄所繪,色彩鮮豔,門神神情莊嚴有英氣。 整體而言,鹿港金門舘之建築構造為典型的閩南系,尤其在泉州人聚集之鹿港,更表現了大量的泉州風格。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建物剛修復完成,無損壞問題;管理單位表示等第二期工程完成後才會重新開放;敬請管理單位依現況持續進行管理維護工作。
  • 使用情形
    鹿港金門舘現正進行第二期工程,預計於第二期工程完工後重新開放。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金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鹿港金門舘在大木作方面,三川殿為七架穿斗式構架,內外各出挑一架;拜殿則為六架捲棚抬樑式構架上覆硬山頂,內外各出挑一架;正殿規模最大,為十三架穿斗式構架;兩廂部分則為四架捲棚抬樑式構造,單斜上方施作暗厝之構造。金門舘傾向住宅之形制格局,其在廟柱的象徵意義上較不強烈,全舘並無使用龍柱,而全採用尊卑等級次高之圓柱,研判其原始格局為許樂三所居之屋宇改建而成有關。三川殿與正殿在隔開明暗間的壁上皆有落柱使用穿斗式之構造作法,此兩部分之支柱較多,而柱徑亦粗。拜殿四點金承擔大部分重量形成抬樑結構,為二通四瓜六架捲棚棟架。金門舘中之雕花以拜殿最為複雜,三川殿次之。正殿則僅補間鋪作下緣有雕花材,通樑則緊接壁體,下緣未置隨木。三川殿施有細雕之托木,但通樑下緣雖置有隨木,卻無雕刻。拜殿較為華麗之小木作之裝飾重點有飛魚、虬龍造型之托木,二通樑及月樑下緣之隨木皆施以細密的鏤雕。 鹿港金門舘的鋪面,三川殿於整修後恢復尺磚斜鋪、拜亭與正殿則保留後期施作之六角磚形制。中庭的鋪面則為四邊斜四十五向中心集中式,與焦點處形成「卍」字作為核心,取其「人丁興旺、萬年長壽」之意,並有引導四方來者同聚於此之隱喻。 鹿港金門舘內部正殿的四面牆堵彩繪為陳壽彝的作品,四面牆的故事題材為四聘,分別是三顧茅廬、堯聘舜、成湯聘伊尹、文王聘太公。四聘為臺灣廟宇裝飾中相當常見之題材,其意涵代表聖德明君禮賢下士聘請賢人之意,有引人懷古思齊之意。此四聘圖像雖為民國88年(西元1999年)重修所新繪,但不減其藝術價值,人物表情生動,服飾皺褶等細節處理得唯妙唯肖,為陳壽彝的傳世之作。    舘中有其他重要的歷史古物,如門額上「金門舘」,應立於清領末期改名時;嘉慶10年(西元1805年)許樂三建舘時落款的「浯江舘」匾,現懸掛於正殿門楣上;道光14年(西元1834年)左營游擊劉光彩敬獻「過化存神」匾,亦保存於正殿中,為鹿港金門舘內最古老的匾額。另外,「重建浯江舘碑記」石碑記錄金門舘重修過程,是由當時負責監造的開臺進士鄭用錫所立,另外咸豐5年(西元1855年)再次重修時刻立的「捐題緣金碑」,皆為研究廟史的重要史料。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鹿港鎮
    鹿盛段
    44
  • 緯度
    24.0500172117033
  • 經度
    120.435434844911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
  • 指定(登錄)理由
    鹿港金門舘建於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在鹿港早期移民社會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鹿港金門舘兼具「廟宇」、「同鄉會」、「清朝水師游擊隊」三種功能之建物,有其歷史保存價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