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以齊天大聖為題材。齊天大聖出自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敘述孫悟空追隨唐三藏西方取經,途中屢次拯救為妖怪所劫的唐僧師徒,終至西天取得真經功成正果。福建閩地民間形成對齊天大聖的信仰,據傳始自明代(註1),根據教育部臺灣臺語常用詞稱孫悟空為「猴齊天」(註2)。 猴齊天雕像採坐姿,頭戴束冠,身著正式袍服,一腳翹起端坐;面部莊嚴,兩眼有神,可見其「毛臉雷公嘴」特徵(註3),將猴齊天略帶野性之氣勢表露無遺。猴齊天坐在狀似千年的大石上,儀態上有著力與美的均衡兼顧,大石也象徵著猴齊天的誕生,是吸收天地精華而生的石猴。 主體選用樟木作材,此雕像擺脫傳統神明形制的拘束,先於木材上繪出身形真實比例,電鋸切割雛形後,以鑿刀雕刻身形及細刀勾勒衣服皺摺、胄甲紋飾與面部表情。整體刀痕精準,尤其面部與手部可現毛髮狀的刻痕細膩、穩健。作者另取漂流檜木,透過雕鑿成型噴砂處理,使基座表面似有歲月的痕跡。 創作者林貞鐃藝師(1953~),臺南市人,福州派「人樂軒」佛具第三代。2014年受臺南市政府公告登錄為「粧佛工藝保存者」。自幼見祖父打造神像粗胚,初中畢業後,隨叔叔林利銘習藝四年三個月方才出師。技法著重神尊姿態及面部莊嚴,承襲福州派神髓,肢體比例分明,姿態誇張,不失肅穆。粧佛過程先選取樟木,以刀鋸雕塑粗胚,塗黃土底蓋住毛細孔,防止龜裂蟲蛀,繼之磨出細部線條並經修飾,最後再施以膠水調和黃土製成作粉線,貼金箔上漆。1993年自創「神采佛像雕塑」工作室,以泥塑打稿再施以木雕,較他人圖紙作業更加周全,成品更富立體感,蔚為特色。為紀念肖猴之祖父林亨琛,來臺創建「人樂軒」。2013年林貞鐃藝師雕成《齊天大聖》,榮獲臺灣工藝競賽傳統工藝組第二名,典藏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並於2020年獲選為「臺灣工藝之家」,目前交棒兒子林仁傑,傳承發揮粧佛藝術(註4)。(詮釋委員:杜文田) 註1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福建猴神崇拜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D%99%E6%82%9F%E7%A9%BA 註2 https://sutian.moe.edu.tw/zh-hant/su/8665/ 註3原著小說西遊記第三十六回中描述孫悟空長相為:「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象屬螃蟹的,肉在裏面,骨在外面。」,其他路人及妖怪對於孫悟空的長相皆說是「毛臉雷公嘴」。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孫悟空. (2024, October 31). Retrieved from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9%E6%82%9F%E7%A9%BA&oldid=84793866 註4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局>木刻造神─「粧佛」保存者林貞鐃 https://tmach-culture.tainan.gov.tw/page.asp?mainid=%7B3C1F4CCD-FCC8-4B1F-B82D-8CFE2FA59DC3%7D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