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結晶釉葫蘆擺件

結晶釉葫蘆擺件,整體為葫蘆之造型,頂部帶蒂,底部配有木座。整體玻璃光澤強,器身上部釉色褐黃,向下漸層趨於淡黃白色,花形的結晶釉主要分布在器身下半部。 結晶釉的產生是由於燒製的過程中,釉內含有足量的結晶性物質,經熔融後處於飽和狀態,而在冷卻的過程中形成結晶,例如宋代茶盞上的兔毫、油滴等都是結晶釉的種類之一。而此件作品是高溫燒製後,利用緩慢冷卻的手法,使釉中飽和的矽酸锌產生結晶體,形成各式晶花分布,例如有三角形的結晶,花形結晶、針狀結晶等。另外亦可在基礎釉料中加入鐵、銅、錳、鈷等金屬發色劑,在相應的燒成條件下,釉面就會呈現出不同色澤。 臺灣鶯歌的結晶釉瓷器製作,始於民國七十年代,其中以結晶生成的大而完整的「鋅結晶」釉色最具特色。(詮釋委員:盧泰康)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194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取得地點/藏品取得地點: POINT (120.691859 23.98079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