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蓄勢待發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創作者史嘉祥先生,是參與計畫的遴選設計師之一,因此得以發揮雕塑長才,配合該年度的主題「虎」,嘗試將老虎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   本作品199709007〈蓄勢待發〉,一頭十足放鬆趴臥地上、半回首狀、嘴閉合、尾巴收起、橘黃色身體黑色斑紋明顯的「老虎」,雖然是當代創新作品卻有如中國古畫的感覺;因為雕塑能力加上技術表現及材質之助,方得成就如此具特色之作。   圖中這一件作品「養精蓄銳、蓄勢待發」,係作者以其對老虎的認知與想像力加上受古畫意象影響,採用抽象、半寫實的雕塑手法進行之創作,視覺上除了放鬆、半回首的動態感之外,還有書法味道十足的黑色斑紋裝飾,呈現特色美感與古意。從作品的仔細觀察,可以瞭解作者對老虎的特質和古畫文獻持有深度研究和體會,進而以其個人的藝術造詣和雕塑能力,對作品作出獨特風格的傳神詮釋。   就技術面來看,因為考量到脫模的問題,必須先將雕塑原型加以分片、切割處理後才能開模,因此會有多組石膏模具;採用苗栗陶土打成的泥漿,採注漿成形的作法,多件脫模之後的分件泥坏還需要沾上泥漿仔細接合、修整,等坏體陰乾之後先經過素燒,然後噴上橘黃色無光的化妝土,入窯以1,230℃高溫氧化方式燒成;接著還要以釉上彩的方式手工繪畫老虎身上的無光黑色斑紋,再次入窯以大約800℃的較低溫度燒烤。整體作品呈現有如古畫般的立體雕塑藝術與陶瓷之美。(詮釋委員:盧祥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史嘉祥
  • 日期
    年代: 199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作者或關係人地點/工作地點: POINT (120.7501057 24.25186040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