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守望相助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作者唐永哲先生,小時候在福建長大,充滿兒時家鄉的回憶,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兼設計組組長期間發揮雕塑長才,將小時候記憶中的的情境故事,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   199105006〈守望相助〉,是在描述古代中國民間「巡夜人(更夫)」夜間報時的情境,人物組合是由兩人構成,打更時一人擊打梆子,一人敲鑼,邊走邊敲打,先梆子、後銅鑼、富節奏,同時還要不斷地大聲喊著:「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每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喊的話都不一樣。以下全部列出提供參考:「亥時二更,門窗關好,慎防偷盜!」、「子時三更,平安無事!」、「丑時四更,天寒地凍,注意保暖!」、「寅時五更,早睡早起,身體健康!」五更之後雞啼天將亮。打更的除了打梆、敲鑼、報時之外,還要負責防火、防盜、防止突發狀況發生,萬一發生意外時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因此之故,本作品取名為:里鄰照應、「守望相助」。   本作品所描繪的盡忠職守打更人,捏塑手法與唐永哲先生的系列作品,同樣都具有半寫實的抽象風格,從衣服的塊狀形體處理可以明顯窺見,臉部表情和手的部分還隱約可見雕塑的筆觸,愈看愈覺創作之美;除了打更用具之外,衣著下半身的風火、日月、星辰淺浮雕裝飾圖騰是為一大特色,與打更者的工作身分取得十足呼應關係。   技術上嘗試採用苗栗陶土注漿成形,陰乾後經過素燒的坏體,由於臉和手的部位要保留陶土本色,帽子和眉毛、眼睛、嘴巴等部位還要塗上不同顏色的色料或手工描繪,背心和手持的梆子、銅鑼等部位需上不同顏色的釉,方才進行二次燒烤;因此必須事先以手工將上述部位塗上蠟油以防止沾到釉藥,接著以浸釉方式施釉,可以得到比較厚實的釉層,採1,230℃氧化方式燒成,作品外觀有如宋代汝窯的釉色質感,頗富古意。(詮釋委員:盧祥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唐永哲
  • 日期
    年代: 199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