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娘家2 / 酒紅色(陶土鐵紅平光釉色)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作者唐永哲先生,小時候在福建長大,充滿兒時家鄉的回憶,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兼設計組組長期間發揮雕塑長才,將小時候記憶中的的情境故事,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   中國民間有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傳統習俗,圖中作品199105005〈回娘家2〉,就是在描述剛出嫁不久的鄉下女子騎著驢子、肩挑行囊與伴手禮回娘家的情境,這一件作品與199105004〈回娘家1〉係為同一原形,施以不同的釉色。嘗試採用苗栗陶土注漿成形,陰乾後經過素燒的坏體,由於臉和手的部位要保留陶土本色,頭髮部位還要塗上黑色色料進行二次燒烤,因此須事先以手工塗上蠟油得防止沾到釉料,接著以浸釉方式施以三氧化二鐵平光釉藥,採1,230℃氧化燒成;整體作品呈現酒紅色,不但顯得溫馨、華麗又富喜氣,與回娘家的主題更為貼切。   本作品驢子的形態饒富卡通畫一般的趣味性,採取接近幾何造形的塊狀處理手法,特別是頭上的鬃毛、尾部及腿足部等,作者於身上空白處巧妙的飾以豆苗狀之刻劃紋飾,平添許多美感;人物的表情、姿態及服飾等充份顯現純樸、婉約,造形上與驢子取得和諧,整體作品於細細品味、觀賞之餘,足以讓人從現實人生進入思古幽情意境。(詮釋委員:盧祥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唐永哲
  • 日期
    年代: 199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