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譜(六個)

惠山泥人是江蘇省無錫市的一項民間藝術,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與天津泥人張、大吳泥塑齊名,為中國三大泥塑,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惠山泥人使用惠山地區一米以下的黑泥為材料,土質細柔,可塑性極佳,宋代蘇東坡曾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詩。其作品可分兩類:粗貨與細貨,「粗貨」大凡都用模具印製題材大體為民間習俗、神話傳說、吉祥喜慶、福祿壽佛等,如「大阿福、蠶貓、春牛」等。「細貨」由藝人真接揑製而成,題材源自崑曲,以表現戲曲人物形象為主,做工精巧。其製作工藝,則需「一印、二揑、三格、四鑲、五扳」五道工序。其中以揑最為関鍵,要使用「揉、搓、揑、包、推、拍、敲、鑲、貼、扳、捻、捋、裝、格、剪、戳、滾、拉」等手法。而泥胚成型後,彩繪更顕重要,強調「三分坯七分彩」。 「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要具體表達戲劇人物相貌、個性、氣質,故某一種類型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臉譜的色彩,看來五顏六色,各種顏色不但代表忠奸善惡,還有個性特質。臉譜圖案十分豐富,大體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佪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 本組作品六件,臉譜各異,形相、個性,也就不同。(詮釋委員:簡榮聰)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