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交趾陶製作過程之三-燒坯

此為古時候搭起饅頭窯的過程。外觀呈長橢圓形,其火膛呈半圓形,窯室左、右、後壁齊直、略外弧或外弧。窯室底,即窯床較平或略向後傾斜,後部設一平面呈橫長方形磚造煙囪。窯後壁下部設排煙孔,與窯床的煙道和後面的煙囪相通。這種火焰流動方式的饅頭窯,成為“半倒焰窯”。半倒焰窯約出現於西周晚期,此後逐漸流行,用於燒製陶器和瓷器。燒窯時是用磚把窯封起來的,除留有放置木材的孔洞外,窯爐前後皆留兩個孔,用古黃色塞子塞住,為觀察使用。 本作品中有三個工作人員,一人手持木材行走為砍材師傅;一人將木材放置窯前空洞;一人以陶磚堆砌製作窯壁。(詮釋委員:曾永寬、呂皇澄)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高枝明
  • 日期
    年代: 198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點/創作地點: POINT (120.45131025 23.48363984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