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梅影游鱗相與閒

梅影游鱗相與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梅影游鱗相與閒

本作品以緙絲做為主體織做出了梅樹、魚影、水波紋,並輔以定線繡,讓魚、水草、水波紋的立體感更明顯,呈現出遠景近景的深度。 緙(ㄎㄜˋ)絲工藝,起源自漢朝時期,自古以來專用於織作皇室御用的藝術品,其最大的技術特性在於“通經斷緯”,貫通整幅作品的經線與隨著各個圖案輪廓而中斷的緯線,形成足以臨摹墨寶、繪畫的美感,同時圖塊與圖塊之間由於不連貫,所以會產生些許裂痕,就像是被刀雕刻出來一樣所以最早也被稱之為刻絲,此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無法以機械取代的紡織技術。 而本作品主軸技術是誕生自傳統緙絲工藝的現代緙絲工藝“二分之一緙絲”,又稱“半緙”為黃蘭葉藝師的核心技術,此技術織作時間只需要傳統緙絲的一半(二分之一之名因此而來),並且不會產生傳統緙絲特有的裂痕,但會有明顯的正反面區別,不過這也讓這幅作品強韌度更高。同時再輔以刺繡而成“緙繡合一”的作品,緙繡合一在清朝乾隆時期為其中一種混合技術的流派,以平面、細緻的緙絲打底;並使用立體感十足、不受限於經緯的刺繡點綴,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酒香牲腯主人歸,正是猿驚鶴怨時。梅影小池春入畫,竹聲虚閣夜催詩。 世間真樂無多事,身外浮名只費辭。他日結茅容我隠,一章先當買山貲。 横山有髙竹樓别業留信宿始歸 元 許有壬 (詮釋委員:李誌峰)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黃蘭葉
日期
年代: 2001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