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灰釉窯變

有著傳統簡約的圓腹陶罐型制,這件作品表面鋪陳著從綿密細緻到流淌的灰釉肌理,色澤如泥的沉穩也如礦石般閃耀,是前輩陶藝家游曉昊以柴窯燒製而成。柴燒與灰釉兩者的組合,有如一趟未知探索的過程,當中的不確定因子可能形成窯變,或許窯內溫度或氣氛改變,或許灰釉中不安定的成分有所反應,又或許是窯壁積累的木灰釉如汗滴累,以致表面出現不預期的、令人驚喜的藍綠斑斕效果。 游曉昊1938年出生於台中,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系,1974年隨陶藝先進林葆家學陶;曾獲國家現代陶瓷展會長獎、史博館國家榮譽金質獎章、中華民國陶瓷學會陶藝貢獻獎等。參與多項展出(註1)。陶藝藝評先進宋龍飛先生介紹他,「為倡導臺灣現代陶藝新古典主義之先驅。作品曾入選義大利法恩札、法國瓦洛利等國際陶展,並應邀故宮近代館展出。作品以無光鐵、灰釉高溫燒成,配合魚雕裝飾,產生原始的粗獷美。」(註2)。又說明他使用的灰釉材料,是從花生殼、稻草、樹皮、貝殼,以及多種有機物或無機物燒成的,並在灰釉中摻進了細砂,使釉面呈現粗獷的氣息,展現他陶藝作品獨到的風格(註3)。 此件作品曾於1997年「臺灣生活用品評選展 工藝家邀請展」展出,隨同「臺灣生活用品評選」競賽成果展覽、同年的「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埔里地方特色產業展」、「殘障人士工藝創作展」一併於台南新光三越百貨公司文化館展出(註4)。(詮釋委員:杜文田) 註1謝東山,《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藝術家出版社,2005,頁72。 註2宋龍飛,〈誌上陶藝展—神州’89現代陶藝大展—才氣遠勝名氣的陶藝家〉,《藝術家》,168期,1989.5,頁202-204,同時收錄於莊秀玲、廖櫻華編輯企劃,《臺灣現代陶藝啟示錄:宋龍飛文集 II.1988-1993》,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12,頁48。 註3宋龍飛,〈為秋韻陶展補韻—遙想著游曉昊陶展〉,《藝術家》,172期,1989.9,頁247,同時收錄於其上,頁67。 註4前所長翁徐得先生序文,陳文標主編,《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度臺灣生活用品評選展 工藝家邀請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7,頁1。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游曉昊
  • 日期
    年代: 199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點/創作地點: POINT (121.45139 25.22940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