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埔永安石板橋

通蘭古道是早期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重要孔道。此古道南北路上,各有一座小地景元素的石板橋:北有武暖石板橋,南有永安石板橋。永安石板橋建於光緒7年(1881),橋址在現在五結鄉協和村成安宮旁。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庄,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而永安橋(當地居民習稱「大埔橋」)是必經的橋樑。這座橋原先是木造的便橋,經不起風吹雨打,日久腐杇,居民改建為石板橋,名之為「永安橋」,希望歷久常新,萬事坦順,石橋的橋面是用三節長、二節短的壓艙石舖成的(現已改為十六節約等長的石板)橋墩也是石板,在石板相接處,是以榫接方式來穩固笨重石板,橋長約14公尺,寬約一米。石板橋下的大埔港仔,在清領時代從中國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因此,永安橋不但是從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也是當地民眾與利澤簡聚落的交往樞紐,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心。在橋的南端有座成安宮(建於1894年),供奉開台聖王是較為特別的。一般橋頭多以福德正神土地公來鎮守,以求庇民佑土,納福專財。廟連同石板橋和大埔港仔,共同建構了居民活動的空間。日治時期,由於砍伐太平山的木材,破壞地表,在雨水的沖刷下,河道逐漸淤塞,大埔港成為大排溝而失去渡口轉運的機能。昔日橋邊渡口的熱鬧和生命力,將是當地居民共同的生活記憶。而石板橋、成安宮與周圍環境間的呼應,可看到極具特色的空間格局,更記住著濃厚的人文精神與歷史脈絡,刻畫出蘭陽平原溫和的人文風貌和細緻的空間經緯。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宜蘭縣
    五結鄉
    五結鄉協和村協和中路成安宮後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八八府民禮字第四三三○九號
    1999-04-02 10:33:46.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15


    種類名稱
    橋樑


  • 現狀
    原本立於石板橋南端的建橋捐題碑已於前次水利工程中斷裂,現置於成安宮前廣場。
  • 外觀特徵
    永安石板橋連結水道兩岸陸路交通的功能,周圍亦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景觀與活動空間,由陸路要徑石板橋、大埔港仔水路與橋頭小廟成安宮,三者共同構成,成安宮之廟地是捐自清圳首林本源、廟體建於光緒十九年,廟中所奉祀並非福德正神,而是開台聖王鄭成功,祭祀圈除早期大埔庄一帶之外,更及於南邊的一百甲。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橋前仿作之碑體潮濕污損、斷裂痕跡。橋面略有污損,有附掛管線。 2.本體、碑體定期維護。
  • 使用情形
    石板橋結構體保存完整,橋面曾被拉寬,經整修後已恢復原貌。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五結鄉公所
    建築所有人
    五結鄉公所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二段6之8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9322440*652
  • 主管機關名稱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宜蘭縣政府
  • 室內特徵
    此古蹟為橋樑無室內特徵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宜蘭縣
    五結鄉
  • 緯度
    24.680519021294
  • 經度
    121.813524046436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十七條及古蹟審查處理要點第八點
  • 指定(登錄)理由
    除了連結水道共岸路交通的功能外石板橋也是當地居民重要的景觀與休閒活動場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