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農碾米廠(彰農米糧前身)的第一代經營者鄭坤彰先生(1940年生)自幼生長於二水,父親在二水當地也有從事濁水溪流域的水利相關工程,家中兄弟共五人,他排行第三,二哥鄭丁界後來與父親一起從事水利工程。他說當時也曾經去水利施工現場幫忙過,施工時會找許多粗工來挑運大小不一的石頭,而他就負責確認每擔挑來的石頭大小,然後發放不同形狀的厚紙牌,有時候挑一擔才幾角錢而已。當天收工前,工人們就拿著當天所拿到的所有紙牌,去換取當天的工資單,而開單的工作都是他父親或二哥在現場處理。
鄭先生學生時,從彰化縣立永靖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永農)畢業後就到臺中就讀臺灣省立臺中農業職業學校(高農),他說當時高三的暑假必須去實習,而他被分配到省農會(位於台中市大里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遇到八七水災(1959年)的經驗。平時他都是每天早上從二水搭火車到台中實習,而八七水災當天早上,火車到彰化後就停駛,因為大肚溪上的鐵路橋被沖毀了,因此他只能從彰化騎腳踏車到台中的省農會。他補充說因為二水的地勢較高,所以八七水災時,鄉內幸運地較無災情,但後來隔年的八一水災,反而有淹水的情況,主因是上豐村在水圳渠道兩旁種植竹子,大水造成渠道崩塌,而竹子傾倒阻塞水圳,造成大雨後的水流滿溢出來,致使上豐村和文化村造成淹水。
鄭坤彰在高農求學時,學校課程教授的是綜合農業,因此他對農業的各種基礎知識都有所了解。高農畢業後,班上不少同學都選擇去農會或其他公家機關擔任公務人員,另外也有少數比較特殊轉換跑道最後當醫生的,但鄭坤彰先生最後選擇回到家鄉創業開設碾米廠。他說原本的興趣是在雜糧,但考量到當時雜糧產區主要在南部,經營較不方便;相對於在地的二水米,因為在水圳源頭有彰化區最早收成的優勢,因此在父親的建議下,他在二水市街開設彰農碾米廠,專營糙米的批發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