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鐵道橋全長1150公尺,是當時日治時期西部縱貫鐵路線中最長的橋梁,由日本三菱重工渡部技師監造,完成於明治40年(1907),為縱貫鐵路線最後完成的部份。 濁水溪鐵道橋連接彰化縣二水鄉與雲林縣林內鄉,橫跨阻隔了臺灣南北交通的濁水溪。據傳,當時濁水溪路段原本為員林經北斗、西螺到斗六,但因北斗當地仕紳激烈反對,認為鐵路的興建會破壞風水,所以日本政府將路線更改為經二水、林內。實際上,鐵道橋的路線是考量了濁水溪而定,經二水、林內的路線經過之地恰好是濁水溪流入平原的隘口,而若經北斗、西螺到斗六,就需要橫跨較寬的河面,因此濁水溪橋段採用前者路線。同時,也因縱貫鐵路、公路皆未通過北斗、西螺,後來人們一再向政府請願,這才有後來的西螺大橋。 濁水溪鐵道橋曾經歷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其貫通南北的交通地位,美、日兩軍曾在此多次交戰。鐵道橋亦曾多次修建,1961年時配合臺鐵複線工程,將原有單線橋體改為複線雙鋼製桶橋,一線使用原有橋墩,另一線則採用新橋墩。1986年時又改成複線單橋體,以往的拱型鐵道橋至此僅剩南端橋墩存留,上立有石頭刻著「濁水溪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