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堡圳取水口亦稱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是為擴大灌溉面積而於昭和7年(1932)建立,現為彰化縣文化資產歷史建築之一。在兩道治水制閘門交接處,立有約兩公尺高之支柱,正面題「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側面題「民國21年(1932)12月竣功」。 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位於二水鄉鼻仔頭墓牌山下,是八堡圳導水路的末端。其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進水口與排砂門混合的建造物,進水口分為油壓啟動五門,手動式三門,雙軸手動式七門,排砂門為油壓啟動式五門,外加溢洪固定堰堤120公尺,該水門建於昭和7年(1932),其下游為莿仔埤圳之導水路。 濁水溪溪水經分水門後,分流為施厝圳、十五庄圳,前者往西北向流,為施世榜先生籌資建設,於康熙58年(1719)建設完成,清道光後亦被稱為八堡圳。而十五庄圳往西南向流,為黃仕卿先生所建設,於康熙60年(1721)年啟用。明治40年(1907)時,十五庄圳合於八堡圳中,八堡圳因而成為兩水圳之合稱。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有西南向制水門水閘五道、原西北向制水門水閘八道,目前此八道水閘封閉,由上方不遠處的新進水閘來進行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