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台南公會堂

公會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公眾集會場所,較大規模的還設有公共圖書館、食堂、表演廳、娛樂室、演武場和體育設施等。日治初期,臺南地方缺乏集會設宴的寬廣場所。日人每有集會設宴皆向吳繼顯洽借吳家,或商借位於幸町一丁目的「兩廣會館」作為開會設宴之所。 地方官民於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集資成立民間組織「社團法人臺南公館」,並選定此地為籌建現代化公共聚會場所之地點。總耗時5個月,於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落成啟用,為臺灣最早創建的一座具公共集會功能之現代建築物,而其他地區的公會堂多興建於大正民主運動以後至昭和十年之間。 1923年(大正十二年),負責管理的法人團體因故解散,館產轉交臺南市役所託管,「臺南公館」遂更名為「台南公會堂」。二戰後,公會堂改稱為「中山堂」,暫供「軍人之友社」和「空軍新生社」使用,至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無償借予臺灣省政府設立「臺南社教館」,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社教館遷至五期重劃區新址,原有土地建物遂由臺南市政府收回管理。1998年(民國八十七年),「原台南公會堂」指定為市定古蹟。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中西區
    民權路2段30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中華民國87年6月25日87南市民文字第20283號
    1998-06-26 00:00:00.0
  •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其他說明
    公共建築


  • 外觀特徵
    公會堂之整體建築型式屬西方歷史式樣,即牆面及開口多呈現磚石構造的構成特色。主要由前棟本館與後棟大會堂二部份結合而成,皆為磚造,本館為二層樓,平面呈扁平之矩形,與左側連接之一樓則近正方形,大會堂則為一層樓,然設有地下一層。除此之外,依配置而言,基地座東北朝西南,呈狹長狀配置,範圍路線自公會堂東側往北走經一處空地,而向西降至為庭院,其北方即位處最內的「吳園」(包括假山、水池、石迴廊、池畔R.C建築),亦為古蹟本體之一。 前棟本館包括二層洋樓和西側一層增建物,二層洋樓之平面為凸字對稱形配置,由中央入口與左右二翼所構成,整體採磚砌承重構造,一樓外牆厚2B約50公分,二樓則縮減為1.5B。前棟的屋頂造型屬於「馬薩式樣」,屋頂正中央主體採用直線邊的法國式屋頂(French Roof),表面舗魚鱗狀黑色石板瓦,再冠頂飾,正面設有造型突出的牛眼窗,二側面前方則各有一座老虎窗。左右二翼採低高度、坡度緩的人字型屋頂,三波落水之屋脊。各翼前、側面亦有老虎窗各一座,二翼屋頂周邊有低矮女兒牆,由四塊綠釉花磚組成,於正、測、背立面處各分別設3、2、1處開口。 中央入口正面為二根二層樓高的方形巨柱撐起中央三角形山牆,二方柱之内側退縮暨向上延伸,於二樓陽台上方連結形成二個層次的半圓拱圈,拱圈上方即為飾有浮雕紋樣的山牆,其上的中央屋頂為全棟最高,而方柱之東、西向側立面外壁有高達二層樓的盲拱圈作裝飾。二樓外牆上的整排仿愛奧尼克樣式方柱,亦為特色。一樓底部設有高約130公分之基座。 後棟大會堂,則採1.5B厚之東西二道磚砌承重牆與木桁架大跨距屋頂構造。屋頂以三坡落水上覆紅色的日本厚磚瓦,各坡面均開設三座老虎窗,形式與前棟二翼的老虎窗類似。牆上各設至圓拱木門,木門之間有二座圓拱窗,其上為方形小窗。 「吳園」以水池景觀、假山、迴廊、池畔建築所構成,古蹟本體部分,則分有假山以咾咕石為主體,池體座磚砌或R.C構造為主,有石雕欄杆,迴廊以東側為石砌。池畔建築則為以「作勵軒」,為長條石塊基座、木石造屋身、傳統版瓦構成。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消防安全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97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室內特徵
    整體分為前棟本館與後棟大會堂二部份,而前棟又分為一、二樓。就整體構造而言,前棟「本館」與後棟「大會堂」都採磚承重結構並連結為一體,内部均為西式木屋架,而樓板則依所在位置有木構造和R.C構造二種。吳原則主要為其「作勵軒」之空間,屋架為傳統擱 檁式屋架。 前棟「本館」包括落成時即已存在的「二層洋樓」和後來在其西侧增建的「一層增建物」,包含加建部份之建築面積約200平方公尺(61坪),總樓地板含陽台與入口玄關約有370平方公尺(113坪)。 後棟「大會堂」則依其空間組構,可界定為原始之「集會空間」、「二側外廊」、地下一層之「地下室」,及後來遭擴建更動的「舞台」等四個區位。平面型式模仿西方早期「巴西利卡」式教堂的空間格局。 依特色架構為公會堂之木作構件榫接型式,一為「犁壁榫」(「追掛大栓繼ぎ」)型式,施於屋架桁木;二為「添板對接」(「突付繼」)型式,分為「十字目及一字目違入胴付」兩種,施於屋架水平大料(陸樑);三為「燕尾榫」(「大入れ蟻掛け」)型式,施於屋架中脊(棟木)與正同柱(真束);四為文獻記錄中的「傾胴附、鞍掛繼」型式,施於火打樑即斜撐木材等;五為文獻記錄中的「渡り顎掛け」型式,施於水平大料、人字大料及桁木之組裝。 而公會堂後棟於天花局部之線腳上,藏有線腳泥塑裝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臺南市
    中西區
    中山段
    751
    2
    臺南市
    中西區
    中山段
    717
  • 緯度
    22.9943204282791
  • 經度
    120.206103639415
  •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 )第27條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1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2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3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4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5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6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8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09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10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11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原台南公會堂12


    檔案說明
    109年委託博典拍攝,114年上傳。


  • 指定(登錄)理由
    1、1911年建,馬薩頂與愛奧尼克柱之外貌、內木構造牆內有繁複的裝飾浮雕紋樣,為臺灣並不多見建築型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