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籠仔篙製作

      籠仔篙(石笱),是早期濁水溪的特殊地景,見證先民運用大自然的石頭、竹木、藤作防洪水利工程。近年「籠仔篙」工法逐漸失傳,源泉社區發展協會為找回珍貴的八堡圳歷史文化,特地請兩位老師傅製作「籠仔篙」,攝影紀錄製作過程。

      「籠仔篙」一般人會講成「石笱」,二水人因為口語講順又講快,就變成「籠-仔-篙(láng-á-ko)」這個音調。製作方式,早期由老師傅以木條或桂竹做主架構,用藤去綁,固定起來後,橫向的固定往往由女工或小工去綁。形狀如筍,因使用時籠仔篙內必須填裝石塊,所以又稱「石笱」,依功能又分為「圓笱」及「角笱」。造型頭寬尾窄,長度約12尺(三米六),一層樓高,因使用時是「倒」放著,又稱「倒笱」,是濁水溪水利工程的特色。

      使用「籠仔篙」攔截水流,是先將製成的空心「籠仔篙」放在堵水處,尖端向外,內藏石塊,再將底部(導水面)套蓋就完成。放置「籠仔篙」的數量依工程需要而定,通常是一個接一個排列而成,水深則用層疊法,需要諳水性又熟練的專業工人下水安置。這也是「林先生」指導八堡圳鑿圳功臣施世榜所用的「土工法」,攔阻水流導入圳渠的原始導水法。1980年代水泥化後,這樣的工法被鐵籠與混泥土製成的肉粽角(消波塊)取代。今日仍有部分攔水工程沿用「籠仔篙」原始導水法。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賴昭旭
  • 別名
    石笱
  • 創作者
    賴昭旭拍攝(源泉社區居民製作)
  • 時間資訊
    錄製日期
    2015/10/27
  • 媒體類型
    影片
  • 參考資料
    賴昭旭主編,《104年度社區資源調查計畫 八堡圳頭話源泉》,彰化:彰化縣二水鄉源泉社區發展協會,2015 彰化縣二水鄉賴昭旭報導,2019年3月29日採訪。
  • 存放位置
    源泉社區活動中心廣場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清領時期 (1683~1895)/戰後時期 (1945~)
  • 地點
    錄製地點
    彰化縣二水鄉林先生廟 (120.64493049999999, 23.79919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