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筒是早期濁水溪畔的人們,面對環境衍生出來的生活工具。每當濁水溪上游下大雨,下游水位必定高漲且水勢湍急,浮筒可適時當作救生圈使用。外觀上,浮筒由兩隻一大、一小麻竹管組成,大支的麻竹管約一人高,是浮力的主要來源,小支的麻竹管為操作用。下水時,手握筒把桿並緊抱浮筒,順著水性操控,可以浮游自如。早年閒暇時,也有二水鄉的民眾抱筒悠游在水中隨波浮沉,當作玩水的休閒器材。
這種取自八卦山中,利用大麻竹製作的「浮筒」俗稱「竹馬」,它的浮力極佳,耐磨、耐衝撞,是先民在墾拓時期與水爭地,渡溪到河床浮覆地開墾、搬運農產品而發明的浮具,也是前人用來水上救生,及撿拾濁水溪漂流木的重要工具。每當濁水溪大水過後,常有民眾一手掛浮筒,一手拿繫有鐵釣的竹竿,不顧河水洶湧,用鐵勾牢牢地扣住流木,順水拉向岸邊上岸。
浮筒的製作過程繁複,首先必須先入深山尋找口徑至少12至15公分約一人高的大麻竹竹節,去除外皮後再浸泡至豬糞池中達兩個月,不能接受陽光的日照;60天後轉掩埋進糞堆肥池中發酵,同樣維持約兩個月,將大麻竹的重量減至最低;發酵完成經過兩個星期的陰乾,除去「二榔」(竹纖維)直到適當的厚度,最後於外層塗上柏油,並綁上細竹當把手及套好筒索,才算是完成品。
如今,南投縣名間鄉的水上救生隊(濁水溪唯一的水上救生隊,又稱為「水鬼隊」),成員多數來自濁水溪畔名間鄉濁水村,每當遇到緊急救難時,仍會靈活運用「浮筒」作為救生工具進行水上救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