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本記念碑,是總督府能高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所立,以紀念大正6年9月到7年1月(1917-1918)間,循能高越嶺路徑開闢橫斷道路東段(初音至奇萊山)完工時所置,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二部分。因臺灣地形受中央山脈影響,東西部阻隔,往來不便,東部長久以來為原住民族群聚區。早期原住民在崇山峻嶺間出入行獵,走出臺灣最早的古道。清領末期以前,番割(漢番交易的中介者)貿易等也循此古道溝通內外。 光緒11年(1885)起劉銘傳「開山撫番」,更循著這些舊道開闢東西孔道。進入日治時期,官方為求山地控制與資源開發,進一步由隘勇線(對原住民的包圍線)、警備路線(山徑)開闢永久性的越嶺道路,使中央山脈出現了許多新的東西向連絡通路。能高越嶺道路原為太魯閣族巴雷巴奧群開發,該部落發祥於今南投廬山附近,經狩獵發現東部平原,部份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到達木瓜溪左岸山腹聚居,後再遷至銅門附近,也成為往來埔里與後山阿美族間的貿易媒介,因其自稱來自mokui(vogui、vaguai、bakuai,音譯為「木瓜」,其意為「後面」、「山的後面」),而被稱為「木瓜番」,所居住的流域則被稱為「木瓜溪流域」。這條原以狩獵、貿易為主的路徑至日治時期成為挺進隘勇線的山徑,也是能高橫斷道路的前身。 日人治臺初期,對原住民族採懷柔政策,一方面沿用清領時期撫墾局作法,設立撫墾署,並贈予生活用品、酒食等,以攏絡其感情;另一方面,也推進隘勇線防堵原住民,更陸續派遣測量隊、探險隊深入山區調查,將勢力逐步侵入原住民生活領地。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明治39年至大正5年,1906-1916)就任後,致力「理蕃事業」,更擴大執行「五年理蕃計劃」(1910-1914),對原住民進行武力鎮壓,在木瓜溪下游的花蓮平原一帶引起多次反抗事件,其中尤以明治41年(1908)「七腳川事件」為大。 事件後改採高壓的滅族政策,殘存的原住民則被強制遷移他處,在平地使之水田化,從事農耕。此外,明治43年(1910)更開始進行官營移民,安排來自日本德島縣模範農民在原七腳川社社址(今吉安)耕作,並將該地依其故鄉吉野川之名改為吉野,之後豐田、林田等移民村陸續出現,逐漸開發花東地區。對東部控制穩定後的大正6年(1917),總督府開始興建能高橫斷道路,總長約90公里,東段長約44公里。東段道路施工期間,共動用警備員8,500人、職工14,000人、人夫36,000人,耗資42,000元。由於形勢異常險峻,工程艱鉅,死傷頗多,為紀念這段工程,並表示對殉職者的紀念,於大正7年(1918)初道路完工之時,在東段出口處闢園設置「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和「殉職者之碑」。該碑位於今花蓮臺九丙線吉安鄉干城村往壽豐方向途中,但闢建臺九丙線道路後,二碑分開,隔路相望,後殉職碑經西寧寺廟方移至開鑿記念碑前,前後並立,並搭蓋鐵皮屋棚。 記念碑立碑處設有石嵌砌基座,高約110公分,是原建物。殉職碑則置於新砌貼紅色二丁掛面磚基座上,並設供桌祭臺,供民眾祭拜,居民尊為「殉職公」。由於能高橫貫道路在花蓮開發史上深具意義,所以該二碑在民國86年(1997)4月1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花蓮縣
    吉安鄉
    干城村,位於西寧寺(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路6段839號)側面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台內民字第86773230號
    1997-04-01 11:35:27.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9


    種類名稱
    碑碣


  • 現狀
    該碑位於今花蓮臺九丙線吉安鄉干城村往壽豐方向途中,但闢建臺九丙線道路後,二碑分開,隔路相望,後殉職碑經西寧寺廟方移至開鑿記念碑前,前後並立,並搭蓋鐵皮屋棚。
  • 外觀特徵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材質為變質灰長岩,「殉職者之碑」則為雲母石英片岩。與其鄰近溪谷沿岸地質岩相比較,此二碑石材皆為此區溪谷地質構造相符。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碑址如遇道路拓寬或其他用途時,應設法避免損及此碑。
  • 使用情形
    目前由西寧寺負責人以鐵皮層覆蓋予以保護,並供人膜拜。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花蓮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8227121-316
  • 主管機關名稱
    花蓮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花蓮縣政府
  • 室內特徵
    記念碑立碑處設有石嵌砌基座,高約110公分,是原建物;殉職碑則置於新砌貼紅色二丁掛面磚基座上,並設供桌祭臺,供民眾祭拜。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花蓮縣
    吉安鄉
    初音段
    1070
    2
    花蓮縣
    吉安鄉
    初音段
    1070-1
  • 緯度
    23.948884
  • 經度
    121.523234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登錄)理由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為高約一六○公分,寬約七四公分的玄武岩碑石。民國6年(大正6年,1917)9月15日,日人開鑿能高道東段,於大正7年6月30日完工,計長約四十四公里,日人稱為「能高跨越道路」。根據日本史料記載,能高跨越道路起點從花蓮港鐵路南下約十二公里處的初音站起,沿木瓜溪經過「瑪得蘭蕃社」,再攀越海拔二四二四公尺的峻峭天長山,經桐里、坂邊、奇萊山莊、東能高到達縣界,再跨越稜線海拔二八一八公尺的奇萊主峰,到富士接合歡橫貫道往霧社,即是能高跨越道路,此路由初音到霧社全長九十公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