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橋階下渡船

日治時期以前的淡水河,河道深廣船隻暢行無阻,不只沿岸各鄉鎮的交通仰賴淡水河的水運;對海外的貿易通商,也利用淡水河的河道運輸。其中最特別的景像是,靠近三重岸邊的長元街一帶,有一大片的水肥搜集場;這些人體的排泄物,就靠著淡水河的水運,輸送到蘆洲、八里、五股、新莊等地的菜園,做為廉價的有機肥,是大台北地區蔬果的營養品。早期交通不便、科技落後,常出現溺死於淡水河的事件。為超渡這些死於非命的亡靈,每年農曆7月,會在淡水河中的沙洲,搭起道壇,請道士誦經超渡;築起戲臺,上演民間百戲。好奇的住民,僱船渡河看戲,或站立於橋中向下俯視…儼然一幅特殊的「民俗百戲圖」。 

無可否認的,淡水河每因風災伴隨充沛的雨量,淹沒附近的鄉鎮,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水患退潮後,是居民發橫財的契機;有經驗的住民,到河旁撿拾銅、鐵等金屬物品;遇到漂流木,則視情況將木材整理成可用之建材;或將造形特殊的木料雕成各式藝術品,連殘碎的樹枝也當成生火的材料。颱風過後,擱淺在岸邊的報廢船隻,被善於利用地形的人士在船上開設茶館,供人休憩。淡水河平常風平浪靜,船隻搖曳生姿;加上藍天碧水、綠樹…已是一幅天然美景。清早時刻,岸邊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利用清澈的水一邊洗衣一邊聊天,多麼愜意。除此之外,有經驗的居民則視情況在河中捕魚、挖掘蛤蜊或抓高價位的鰻魚。三重岸邊有固定不動的船隻,在河下挖掘河沙,既可減少河道淤塞,所得的河沙充為建材使用,可謂人河兩利、互為依存。岸邊人跡稀少的陰暗處,有人在捕捉紅蟲、孑孓等生物,做為鰻魚或金魚的飼料。

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以後,因經濟發展的需要,淡水河承受著嚴重的污染,使上述有趣的景象消失迨盡。今日又因環境保護的覺醒,淡水河又慢慢的走向清澈,但距離早期無污染、多彩多姿的景象,仍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三重區公所
  • 取得方式
    翻拍
  • 管理者
    三重區公所
  • 資料來源
    三重區公所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台北橋頭
  • 撰寫者
    蔡棟雄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9/8/17
  • ISBN
    9860015996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三重區公所
  • 存放位置
    三重區公所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1895~197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