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螺溪石硯

    螺溪石硯指的是將濁水溪中的石材製作成硯,因楊啟元〈東螺溪硯石記〉一文而襲稱為螺溪石。螺溪硯石之產地約有五處,因河流不同、上下游位置差異使硯石亦產生差異,在花紋、大小、形狀和顏色上各有特色。 螺溪石硯在清治時期以私人雕琢為主,當時臺灣仍以中國產製的硯台為主流。直到清嘉慶年間,舉人楊啟元為其寫下〈東螺溪硯石記〉,讚其品質僅次端硯,螺溪石硯才受到關注。但真正受重視是在日治時期,據傳日籍技師村瀨在架設濁水溪鐵橋時發現螺溪石,將其製成硯台,後其因色澤優美、易於發墨、貯水不乾而廣受稱讚,螺溪石硯便成為二水鄉特色工藝之一。另有一說是按《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大正5年(1916)在改修八堡圳路時,再度發現螺溪石硯,於是引來眾人關注。不論如何,日治時期人們的推崇對螺溪石硯的推廣有極大助益。 螺溪石硯在1960至70年代大發光彩,中國硯由於政治因素較難取得,因此螺溪石硯成為臺灣人的主流選擇之一,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書寫習慣的變化,螺溪石硯產業不復以往繁榮。但近年來,隨著文化、經濟提升,螺溪石硯開始轉往藝術性收藏發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何思怡
  • 創作者
    彰農米糧收藏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08/13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點
    拍攝地點
    彰化縣二水鄉彰農米糧 (120.616186, 23.8117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