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對話

曾於伊通公園畫廊展出---------------------------節錄自:〈無路可逃-解讀彭弘智的玩具裝置〉,撰文石瑞仁(原載於《藝術家》1997.10)在論述「藝術之起源」的各種說法當中,根據德國哲人康德、席勒及英國的斯賓塞等人所支持的遊戲衝動說,有人曾經導出了「藝術是成人的遊戲,遊戲是兒童的藝術」的看法。於此,我們初初或許懷疑,彭弘智是否把這種看法,引申成為「藝術品是成人的玩具,玩具是孩童的藝術品」了?他用電視螢幕和椅子結合而成的一對怪物,亦可視為現代父母的一種擬像造形,作者以想以此糾舉出……大夥兒只知賴在椅子上看電視,幾已成為現代家庭聚享天倫的主要儀式了。於此,彭弘智把映像管權充成兩個大人的腦袋,復用椅子建構出他們的身體,加上一道隔牆「口對口」的長長籠束,寓現了精神蒼白的一對現代夫妻以無味的思想與語言進行交流的一幕景象。在此,我們也不難明白,作者另外架放在牆角低矮之處,用迷你電視屏、兒童背包小竹籠和一隻小布熊組成的獨立小裝置,擬寫的也是另一個因大人的無能和示範,而被壓縮到一種施展不開的情境中去自編夢景的現代小孩意象。彭弘智的「有關於玩具與藝術」展,除了分從孩童和成人的角度指出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枯貧現象,他對於管道構造的誇張運用,似又進一步影射著: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和情感交流,因為傳媒資訊大量侵入生活,已逐漸質變和量變為無關緊要的訊息交換了。當人際溝通由心聲共振變成言傳聲通,再由類比傳播進步到數位傳輸,表面看是越來越快,技術上也說是越來越不失真,事實卻可能是越來越清淡無味,而人與人的係也越來越虛擬化和疏離化了。總之,彭弘智以自製的超組合玩具從家庭近處向我們喻示了;工商導向的傳播文明似乎還未廣開人們的心靈渠道,卻已先造成現代人nowayout-無路可逃的心境了!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彭弘智
  • 創作日期
    2006/8/2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