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失眠症》

用盡一切辦法讓白天與黑夜互相指涉使文字與圖像交歡時間與物體空間的填滿或拉扯一個再現的擁擠與不能呈現的空曠場域2001年的《失眠症》在個人的創作發展中,是首度對於「網路」這個新媒體與藝術創作之間所做的思考與呈現。主要以「網路多向文本」的「讀/寫」概念的延伸與結合,企圖提供給觀眾閱讀、理解、詮釋作品的主動權。思考不同文本,在不同的表達結構中形成的權力強弱以及閱讀慣性之間的關係。作品採空間裝置手法呈現,而裝置元素的造形語彙與材質則選用「頭髮」以象徵人的思維與記憶累積在三千煩惱絲之中的不能成眠,來與失眠的主題相應,展現以失眠為題的「網路空間詩」。在展場牆面與地面分別錯落多處(大致分為十個「段落」場景)的物件裝置,並在牆面上以電腦割字直接貼上與物件裝置之體感、量感相當大小字體的詩文,彷彿文字插圖又似圖像與說明的尷尬關係,造成一文字閱讀與圖像閱讀和物件閱讀上錯綜的曖昧互文關係。展場中並架設一互動網頁的電腦,供觀眾自行瀏覽。網頁內容則模擬展場中的實體場景與空間裝置之圖文,做一看似虛擬實境的網路空間與展場空間的虛實對照,但實則有意藉著誤讀與改寫,來製造整個展場中兩個以上符號系統間的裂縫,並產生了第一文本與第二文本甚至第三、第四文本間意義上的縫隙與斷裂。在此,作者提供刻意片段「詩句」的擷取與錯置,讓觀者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自行玩「連連看」而非「看圖說故事」的遊戲,而多樣版本的讀/寫結局將由觀者自行擁有,但也可能在此閱讀與意義的迷宮與程式的迴路中迷失方向而繞不出來。在這套邏輯系統下,作者成為「程式設計師」,試圖模擬網路多向文本的特殊「讀/寫」方式與態度,來「讀/寫」藝術創作與作者甚至與觀者之間的複雜權力置換關係。在此,我視藝術與網路介面皆為如同鏡子般的「中介」存在。而關於網路與藝術創作的思考,也就此開始擺盪遊走在:白天與黑夜、說與不說、做與不做、主流與邊緣…等諸多灰色地帶而不能成眠……。註:作品網頁http://www.laza.idv.tw/html/insomnia/around.html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吳梓寧
  • 創作日期
    2006/8/2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